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中国转动世界——探寻世
从世界文化史看枢轴时代
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
世界化学研究中心之形成
历史比较:探寻真正世界
略论古代世界的早期国家
统一新罗在东亚世界中的
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
最新热门    
 
世界史視野的拓展與當代中國史學

时间:2009-7-24 13:45:24  来源:不详
」。 [26]

  實質的文化交流和學科整合帶動了新發展,例如沙林士(Marshall D. Sahlins)認為:「歷史學概念在人類學式的文化經驗刺激下,出現了一種新爆發。」[27] 當人類學家把「他者」的歷史放在顯著地位時,具支配性的歷史再現傳統的說法,受到質疑,而歐洲的獨一性(uniqueness)也漸被類別的模糊(blurring of genres)所取代。
  將世界史重寫成一種非馴化的(non-domesticates)多元歷史,應該是人類學對歷史研究的重大貢獻。[28] 這樣的觀念,被大量運用在反省歐美學界對過去歷史寫作的同時,也影響了「非西方世界」文化主體的自覺,例如八○年代以來漢學的中國論述,或對於世界史的再認識。人或民族是經由「他者」認識自我,就如同西方在向外擴張與眾多異文化接觸中,意識到自己的特殊性,而這也說明了何以後現代在學界傳播之所以起自人類學界,而向「歷史」尋求最終的答案,「解構」自己所建構的歷史,再次尋求嶄新的歷史視野。
  問題是:在歷史敘事中,不要或不是歐洲中心論,能是甚麼?如何能超越東西方對抗論述模式?或者是要滿足於各文化主體的特殊性?在解構上述「歐洲中心思想」所形成的一元化支配思維後,在多元而殊異的文化之間,能否具有一種跨文化原則(transcultural principle)可為不同文化所共同遵循?對於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看法盛行於當前國際學界:其一,抱持普遍立場的「文化普遍論」(cultural universalism);其二,主張特殊性的「文化相對論」(cultural relativism)。
  文化普遍論者相信某些價值觀點具有普世性,如人類尊嚴、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正義等,但文化普遍論者也同時較容易流於文化或種族的優越感,如前述的歐洲中心史觀及絕大多數的科學主義(scientism)擁護者,如亞達斯(Michael Adas)宣稱:以西方機器工業文明作為標準,來衡量人類行為及價值的情況,已愈趨明顯,而十九世紀世界史,正是見證這一過程的時代,經由這個過程,人們可以建構一個超越文化的客觀標準。 [29]
在二十世紀八○年代之前,文化普遍論者擁有相當多的信徒,至今它與另一反對這一見解的文化相對論者,仍構成有關人類文化史的兩個爭議性論述,例如赫屈(Elvin Hatch)就質疑不同文化系統之間可以存在絕對價值標準。由於文化相對論者,大多著重異文化系統對道德、認識、感性、概念及語言的差異,因此認為文化普遍論者的主張將忽視甚至曲解其它文化價值,而難以排除文化或種族的優越性。[30] 上述兩個立場的論證,至今未息,只是自十九世紀中期以來,西方挾其技術生產能力,抱持文化普遍論的看法,仍佔有優勢。
  抱持上述相異文化立場者,對於整體世界史圖像的建構,將絕然不同,如自十九世紀西方衝擊開啟中國現代化運動以來,如何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思想,一直是近代中國思想界的重要課題,從早期自強運動到康有為試圖逐步引導中國走向世界性的大同文明,而同時期的章太炎則試圖建立一具有特色的現代中國文明,兩人所提出的文化觀點,一直是近代中國所面臨的兩個發展方向。
  建立一個世界性的現代文明?或是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明?究竟世界性與中國特色之間,有無衝突,直到今天這個辯論並未終止,在漢學領域裏如此,在西洋史的研究與教學上,亦然。1981年《史學評論》第3期刊載黃俊傑教授〈關於西洋史研究與教學的幾點考慮〉一文,呼籲世界史研究應重視中國文化立場,同期亦刊載邢義田教授〈「世界史」抑中國文化立場的「西洋史」〉一文,主張懷抱世界史的胸襟;基本上,這仍是前述對文化兩種不同立場的看法。 [31]
  隨著文化特殊性立場漸受學界重視,「文化保守主義」(Cultural Conservatism)這一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另一較受忽視的思想潮流,逐漸受到重視,相對於「西化派」對傳統文化的激烈批評,文化保守主義者立足文化本位,就「特殊性」立場思考中國文化的特質,如「國粹學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梁漱溟(1893~1985)於二○年代所提出中國、印度與西方各具文化特質的見解。
  然而不管是國粹學派所具有的消極性排外意識,或在文化種族特性中界定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基本上都是一種較消極的文化相對主義心態,而這種思考模式,只不過是將近代以來「現代化」理論對中國文化的誤解,拋向另一極端,仍無助於對問題的理解,因為不管是「歐洲中心論」或「中國本位論」,這種形式的「相對性」都是一種「自我中心論」。
  與前述論爭不同的是「新儒家」所懷抱的普遍意識,新儒家宣稱:中國文化具有超越其文化特殊性的價值。換言之,中國文化不僅具特殊民族精神,並且對人類世界文化的發展,具有正面而積極的意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