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中国转动世界——探寻世
从世界文化史看枢轴时代
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
世界化学研究中心之形成
历史比较:探寻真正世界
略论古代世界的早期国家
统一新罗在东亚世界中的
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
最新热门    
 
世界史視野的拓展與當代中國史學

时间:2009-7-24 13:45:24  来源:不详
Hydraulic Society)或「東方專制」(Oriental Despotism)及「亞細亞停滯論」等著名中國論述。[15]
  透過近現代歐美世界的擴張政策,歐洲以外的民族,除了日本之外,大多都被驅迫去參與建構一個「共同世界」,在福澤諭吉(1834~1901)等人倡導下,日本自覺地選擇「脫亞入歐」行列[16] ,如當時天野為之在所撰寫《萬國歷史》一書序言中說到:

西洋文明給世界萬國帶來影響,並且具有指揮世界發達的力量;但是亞洲文化,人民對世界整體性的大規模運動並無絲毫關係,只是被捲入西洋文明的風潮之中。為了使日本的國民炫耀於萬國史之中,做為日本的國民,不外是應該促進對世界具有大關係的人民。 [17]

  日本最後選擇了「脫亞入歐」,並藉由第一次中日之戰所取得的果實,迅速變身為帝國主義國家,向外爭奪資源並發動戰爭。而在列強勢力侵襲下的中國,面對這一挑戰,也起而追求西方列強所具備的「文明」內涵,而如何使當時的中國由天朝體制,轉為近代主權國家,成為迫切的問題,也引發了至今仍未合理解決的文化問題,當時如梁啟超在《新民說》及眾多文章中力言,若民族主義能推動西方國家富強,也必然能夠富強中國。[18]在救亡圖存壓力下,民族主義在中國日漸興起自屬必然,與日本不同的是,由於對內「反封建」試圖更新傳統政治社會結構,自由主義及民主制度,也是晚清以來知識份子引介西方思想的重點,嚴復(1854~1921)甚至認為「自由」與「國力」相關,[19] 而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才能帶動中國真正的富強,於是德、英、美、法和民國以後的蘇聯,就成為當時知識份子如章太炎(1868~1917)、康有為(1858~1927)、梁啟超、嚴復等人所建構不同「國族」型態的原型,民國以來,國、共兩黨所選擇的不同政治路線,也可以作如是觀。「民族」、「民權」、「民生」這一組西方的現代化概念,在中國的落實,顯然與當時歐美及日本,有著不同的發展趨向。
  而在西化風潮之下,當時中國知識份子主要是以西方歷史發展的抽象模式,來籠罩中國歷史的實際進程,例如有關中國史的斷代分期,傳統所慣用的經、史、子集的區分,迅速被西方式的學科分類所取代,國史也由朝代區分轉由中國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近代史的西方歷史分期概念所取代,而研究主題也由文化多領域,轉趨以政治國家的研究為主要課題。
  甚至中國近代史的內涵,也是以「革命史觀」來敘述「非西方世界的中國」如何邁向現代化的歷程,因此可以看到長達一個多世紀來,對中國追求現代化的各種階段論描述,如以守舊反動、自強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共產中國,這樣朝向與舊秩序崩解,而經由西方的助力,傳統中國才得以與其過去作革命性斷裂,而邁向現代化新世界,也就是說西方所帶來的現代化運動,是破除舊中國這種「亞細亞停滯性社會」的主要動力。 [20]

  上述看法,事實上是以一九三○年代美國人類學家及社會學家的理論為基礎,最著名的當推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早期所發展的「世界體系」(world system)理論,他將馬克思(Karl Marx)所論述的統治與被統治對偶宰制關係,修正為核心與邊陲或半邊陲,並且將其他國家與社會的發展,視為具有同質性,而將資本主義經濟納入單一世界體系中。[21] 正是這些看法,為美國漢學家如費正清(John K. Fairbank,1907~1991)萊特(Mary C. Wright)李文蓀(Joseph R. Levenson)或日本的小野川秀美等人,普遍運用在對於中國近現代史的解釋上,也幾乎毫無遲疑地為中國知識份子所接受,用在著作、課堂或各類歷史意識的傳播上。中西方學界對歷史敘事,具有如此同質性的敘述結構,是否意味著近代中國由晚清至當代的知識界,事實上與西方主流學術社群共同塗劃著相同的一幅世界史圖像,舞動著同一歷史旋律,也在西方所定義的世界史中,才有「中國」的形相?
  西學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由於與清學對某種客觀實證的事實要求相對應,歷史學在中國的傳播似乎較無障礙,甚至促使民初歷史家將中國文明的過去重新建構在更客觀的證據上,以做為「信史」的根據,就這點而言,是以科學方法區隔了當代知識人所認知的「虛構」與「真實」,然而就其建構意義而論,事實上是經由對傳統中國的過去作斷烈性破壞,而對近代的自我重新命名,在這個過程裏,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