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唐代“士大夫”的特色及
两部《唐书》的取材与思
《旧唐书》斠补举例——
《旧唐书》斠补举例——
读《新唐书》探求松赞干
《新唐书·西域传》所记
最新热门    
 
《旧唐书》的史料来源

时间:2009-7-24 13:46:24  来源:不详
>再以韩愈《顺宗实录》与《旧唐书》相关列传作以对照。《顺宗实录》中有7篇人传,即卷3的张荐、令狐峘,卷4的张万福、陆贽、阳城,卷5的王叔文王伾、韦执谊传。这些人物传,都是规模完具、首尾齐备的全传。对照《旧唐书》列传中的这几个人物,除了不记言外,只有取舍详略和文字繁简的差异,并无规模、形制方面的不同。《顺宗实录·张荐传》叙其祖父张文成,只有“博学,工文词,性好诙谐,七登文学科”,较《旧唐书·张荐传》少400余字。其叙张荐本人,因韩愈只是“著其系于政者”而“削去常事”[16],故比较《旧唐书》为简。《实录》中的令狐峘、张万福、阳城三传,则与《旧唐书》卷149、152、192的相关各传基本相同,如出一辙,仅文字稍简而已。韦执谊、王叔文、王伾3人同在《旧唐书》卷135,与《实录》中3人传互有详略,虽写法不尽相同,但史实、规模并无差异,只是《实录》叙韦执谊较《旧唐书》多了一点其从祖兄韦夏卿的事。而韦夏卿,《旧唐书》单独有传。

《旧唐书》列传剪裁各帝实录,还有一种情况,即以实录中的记事补叙到相关人物传中。如《玉海》卷174《唐河北三受降城》条下,引有一段《唐宪宗实录》原文:


(元和)八年七月辛酉,李光进请修东受降城,兼理河防。李吉甫请移其兵于天德故城,李绛、卢坦以为:“城当碛口,据虏要冲,得制匈奴上策,丰水美草,边防所利。今避河患,退二、三里可矣,奈何舍万代久安之策,为一时省费之谋?况天德故城僻处确瘠,去河绝远,烽候不接。虏忽唐突,是蹙国二百里也。”故城使周怀义奏利害,与绛、坦同,上卒用吉甫策,以受降城骑士隶天德军。


这一大段文字,几乎被完整地迻录于《旧唐书·卢坦传》中。顺便提示一句,今本《唐会要》卷73《三受降城》也记及此事,但稍简,又误作“元和十二年九月”,故知《旧唐书·卢坦传》这一部分内容源于《宪宗实录》。

第三,国史、实录失记或记述不完整的人物,其纂集情况更难考察,只能提出一些线索,以备进行深入探寻。

后晋史官在审视唐代基本史料时,已经注意到国史、实录中传记“漏落”的问题。例如,在评述令狐峘所修《玄宗实录》100卷、《代宗实录》40卷时,特别指出:


著述虽勤,属大乱之后,起居注亡失,(令狐)峘纂开元、天宝事,虽得诸家文集,编其诏策,名臣传记十无三四,后人以漏落处多,不称良史。[17]


 

对于国史、实录中人物传记“漏落”的补救措施,后晋史官在制定总体计划时就已经考虑到了,。监修宰臣赵莹在奏报修史计划中,专有一段关于列传的文字:


隋唐已来,勋书王府,故士族子弟多自纪世功,备载简编,以光祖考。……请下文武两班及藩侯郡牧,各叙两代官婚、名讳、行业、功勋状一本。如有家谱、家谍,亦仰送官,以凭纂叙列传。[18]


由此可知,《旧唐书》传述中唐以后人物,以家谱、功勋状等为主,再综合实录、杂史、小说中相关史事,并参取各家文集,条贯而成。

以家谱、功勋状为基本依据的传记,例证比较明显的,赵翼所指“《崔元翰传》谓李汧公镇滑台,辟元翰为从事”,“《薛伾传》谓尚父汾阳王召置麾下”,“此并是元翰、伾家状送入史馆者。”[19]这两个人物,都是中唐以后步入仕途的,宪宗时卒官。正因为肃宗、代宗实录中缺漏人物传记,唐代史官便开始采录家状,以致宪宗之后家状成为史官们的一项重要议论话题。李翱曾专门为行状问题上奏,“请作行状者,但指事说实,直载其词”[20]。宪宗以撰录行状者“多非佐史,既乖事实,又违格文”,特降敕旨,“令门下佐史撰录行状,以凭详覆”[21]。韩愈在宪宗时为史官,杜牧在文宗时为史官,都撰录有供后人“详覆”的行状。被方苞誉之为“韩文之最详者”的《赠太尉董公行状》,与《旧唐书·董晋传》一对照,立刻发现后晋史官一定是“取公之行状为之”,“其增补者不一二尔”。这是因为韩愈曾经作过董晋的观察推官,直至董晋卒去,故其“知晋行治甚详”。[22]也是同一缘故,司马光批评韩愈作行状是“扬美盖恶”,因而在《资治通鉴》中只是“略取《行状》”而已。[23]杜牧的《赠礼部尚书崔公行状》也是一长篇,《旧唐书·崔邠附崔郾传》却简略得多,除去“直取穆宗时事文饰以为郾谏辞”[24]外,基本史实相符。韩愈、杜牧这等一流大手笔所撰行状之外,更多的行状送到史馆以后,即由史官与官方有关文献,若实录、时政记、日历以及各项公文等“详覆”。不符者,以这些文献核准。史事不足者,则以官方文献和其他载籍,如杂史、小说等作补充。有重要论议者,再参照其人文集,酌情采录。核以实录,参取文集,前文分别都已举有实例,此处不再赘述。下面,着重考察用杂史、小说来补充国史、实中“漏落”人物事迹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