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朱熹的禳弭救荒思想述论
朱熹的禳弭救荒思想述论
朱熹:一位被遗忘的天文
李约瑟评朱熹的科学思想
朱熹的农业科技思想
朱熹对古代地学的研究
朱熹对浑仪的研究
朱熹的史论和史学评论
从朱熹的“格物致知”到
三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
最新热门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的编纂及其礼学价值[1]

时间:2009-7-24 13:46:32  来源:不详
之文为经,以《周礼》及郑玄注、《尚书·费誓》、《书大传》有关诸侯方域、宫门的文字为传;以《周礼·春官·司几筵》、《周礼·天官·冢宰》王命诸侯之礼、冢宰之职为经,以《左传·定公四年》周王分封史事、《尚书·牧誓》、《左传》言“司徒、司马、司空”之官者、《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左传·成公十五年》记诸侯国职官等为传;以《周礼》冢宰、大祝、大史之职为经文,以《礼记·玉藻》、《春秋·鲁文公六年》、《论语·八佾》、《公羊传·文公六年》等有关诸侯告朔之文为传;以《周礼》大宗伯、大司马、撢人、司服、典瑞、巾车等职文,及《尚书大传》所记诸侯为天子正职行事等文字为经,以《书·文侯之命》、《国语·齐语》、《书·大禹谟》、《书·甘誓》、《书·胤征》、《左传》、《礼记·王制》等所记有关天子赏赐、诸侯事天子的文字为传;以《国语·楚语》、《左传》、《孝经》、《论语》等有关诸侯之政为经,以约略《白虎通义·封公侯》、《白虎通义·京师》、《白虎通义·爵》等有关封诸侯之子的文字为传。

《名器》上、下两篇,以《礼记·玉藻》、《曲礼》中的称谓礼数,《礼记·玉藻》、《深衣》中的冠冕服饰,《周礼》弁师、司服、追师等所掌冠冕服饰之职为经,以《家语》、《玉藻》、《深衣》等当中相应的文字为传;以《周礼·大宗伯》、《周礼·典瑞》、《周礼·玉人》、《荀子·大略》、《礼记·杂记》、《礼记·玉藻》等有关礼器服饰的文字为经,以《礼记·聘义》的相关文字为传;以《周礼·天官·屦人》、《周礼·春官·巾车》、《周礼·地官·掌节》等职官执掌车服器具的文字为经,以《礼记·明堂位》、《春秋公羊传》等相关礼仪记事为传。

《师田》一篇,有《周礼》各种职官与军事活动有关的职文,以及《礼记·王制》、《风后握机经》、《司马法》、《孔丛子·问军礼》、《儒服》、《礼记·曾子问》、《少仪》等当中有关战阵、兵法、军礼等方面的内容。还有如《国语·齐语》、《国语·晋语》、《礼记·檀弓》、《孔子家语·子贡问》、《司马法》、《礼记·王制》、《诗经·车攻》注疏文、《春秋公羊传》、《国语·周语》、贾谊《新书》、《左传》有关田猎巡守等方面的文字。此篇没有经传的划分。

《刑辟》一篇,取《尚书虞书》、《周礼》有关刑罚司法等方面的文字,还有《尚书·吕刑》、《国语·鲁语》、《孔子家语·五刑》、《荀子》、《国语·周语》、《孔丛子》、《左传》所记有关刑法议论和历史事件以为文。

由上可见,《仪礼集传集注》的“王制”部分广泛收录经、传、子、史的有关内容以为篇章。正是朱子为编纂此《礼书》而设置的王朝礼一目,遂为后世编修礼书者所效法。如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列《王礼》一门即“盖本晦庵《仪礼经传通解》所谓王朝之礼也”[22]。

自《王朝礼》以下的各卷为丧礼和祭礼部分,是由黄榦、杨复续补完成的,以《仪礼经传通解续》名之。也就是说,朱熹生前所编撰或通览过的部分就到《王朝礼》为止,丧服、祭礼部分则在黄榦、杨复所撰《仪礼经传通解续》二十九卷中。其中黄榦所撰部分有:丧服、士丧礼(上、下)、士虞礼、丧大记(上、下)、卒哭祔练祥禫、补服、丧服变除、丧服制度、丧服义、丧通礼、丧变礼、丧礼义。杨复所撰部分有:仪礼丧服图式;祭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诸侯迁庙、祭法、天神、地示、百神、宗庙(上、中、下)、因事之祭(上下)、祭统(上下)、祭物(上下)、祭义。

杨复在其《嘉定癸未刊仪礼经传通解续目录后序》、《嘉定癸未刊仪礼经传通解续丧礼后序》、《嘉定癸未刊仪礼经传通解续祭礼后序》、《绍定癸未刊仪礼经传通解续修定本序》等几篇文字中,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仪礼经传通解续》的编纂过程,特别是与朱熹一贯的礼学思想和宗旨的联系。

 

三、《仪礼经传通解》的主要特点及礼学价值

 

从以上对于《仪礼经传通解》内容的引述中,我们就已经可以直观地感觉到朱熹编撰此书的一些特点所在,也为我们理解此书的价值所在提供直接的线索,以下再加以概括地说明。

《仪礼经传通解》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篇章的设计,二是内容的编排是,三材料的选取,四是除注疏之外的注文。那么其特点也正体现在这些方面。

第一,在篇章设计上,《通解》并没有以《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所称述的“吉、凶、宾、军、嘉”的“五礼”分类模式进行编排,尽管自汉晋以后,“吉、凶、宾、军、嘉”的“五礼”模式已经成为比较通行的礼学分类的基本模式,无论是在郑玄的《三礼注》,还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