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朱熹的禳弭救荒思想述论
朱熹的禳弭救荒思想述论
朱熹:一位被遗忘的天文
李约瑟评朱熹的科学思想
朱熹的农业科技思想
朱熹对古代地学的研究
朱熹对浑仪的研究
朱熹的史论和史学评论
从朱熹的“格物致知”到
三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
最新热门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的编纂及其礼学价值[1]

时间:2009-7-24 13:46:32  来源:不详
史书中的《礼志》,大多采用这样的模式;然而《通解》则是以家礼、乡礼、学礼、邦国礼、王朝礼、丧礼、祭礼的模式进行篇章编排的,这大体是对《仪礼》各篇进行分类之后而确定的模式,即以《士冠礼》、《士昏礼》为家礼,以《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为乡礼,以《燕礼》、《大射》、《聘礼》、《公食大夫礼》为邦国礼,以《觐礼》为王朝礼,以《丧服》、《士丧礼》、《士虞礼》归于丧礼,以《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归于《祭礼》。这和东汉的郑玄开始将《仪礼》各章分别归于五礼系统的思路全然不同。除了学礼、丧礼、祭礼三个方面的礼仪在施礼范围上有其特殊性之外,似乎可以说,《通解》以家、乡、邦国、王朝这样的施礼范围来划分礼仪类别,显然与朱熹承继《礼记·大学》“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模式有着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看出如我们以前研究所中概括的家族伦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等不同组织层面上的礼仪表现。

第二,在内容编排上,《通解》各篇大多以“经”、“传”(或“记”)、“注”三方面的内容成篇。诚如前引元代方回《读朱文公礼仪经传跋》所言:“有《仪礼》以为之经,而诸书之不出于《仪礼》者,亦揭之以为经,低一字而书之者为之传,有注或疏,间断以已见。”也就是说,对于《仪礼》诸篇,以及所附《礼记》的相应内容,《通解》一书是分为经、传而各录其原文,随文而对其中的一些文字加以训诂,随文记录郑玄注、贾公彦疏、孔颖达疏,然后再以“今按”、“今详”的形式对汉唐注疏加以评点、申述或补充。对于根据篇章设计所创设的一些篇章,如《内治》、《五宗》、《亲属记》等一类,也同样是有经有传。作为经文,有取材于《周礼》者,随文而对其中的一些文字加以训诂,并随文记录郑玄注而有所删削(如引纬书的内容),并加按语、评点、申述或补充(见182页);有取材于《大戴礼记》者,在按语中或以贾谊《新书》校证之;有取材于《尚书大传》者,亦录郑玄注;有直接取材于贾谊《新书》者。作为传文,有取材于《国语》者,则随文记录韦昭注;有取材于《礼记》者,则与附于《仪礼》者相同形式注解;有取材于《尔雅》者,则随文记录郭璞注,并以《白虎通义·三纲六纪》的文字为传,如此等等。

第三,在编撰形式上,就是对于《仪礼》所记录的各种程式仪节,《通解》进一步有所条理化,以《士冠礼》、《士昏礼》两篇为例,这主要体现在:

(1)《通解》在各种程式仪节后以“右……”,即如同今天说“以上属某仪节”那样表示出其节目。比如《士冠礼》,就分别标出“筮日”、“戒宾”、“筮宾”、“宿宾”、“为期”、“陈器服”、“即位”、“迎宾”、“始加”、“再加”、“三加”、“醴冠者”、“冠者见母”、“字冠者”、“宾出就次”、“冠者见兄弟姑姊”,“奠挚于君及乡大夫乡先生”、“醴宾”。而且到此以“今按”明确指出,自“醴宾”以上,“正礼已具,以下皆礼之变”。其中包括“醮”、“杀”、“孤子冠”、“庶子冠”、“母不在”等情形。如此一来,使读《礼》者可以简明地了解其中的仪节名目和程序,便于学习和操作。又如《士昏礼》的仪节有纳采、问名、醴宾、纳吉、纳征、请期、陈器馔、亲迎、妇至、妇见、醴妇、妇馈、飨妇、飨送者,在此以下《通解》又根据《仪礼》记补上婚后三月的“祭行”、“奠菜”,以及“婿见妇之父母”的仪节。

(2)与《冠礼》的处理方式不同,《通解》除了将《仪礼·士昏礼》原篇末所附的辞令分别融入具体的仪节之中,而且在自“纳采”以下,《通解》还将原篇末所附《记》中的仪节性内容,也附加在具体的仪节之后,其以“今按”称:“记文本附全经之后,今以辞例分以附于本章之左。”此外,如《士冠礼》,《通解》将原本记录在篇后的交接辞令,如主宾相见时的应对辞,加冠时的祝辞,祝酒时的醴辞、醮辞,起字时的字辞等紧附于具体的仪节之后,这样仪节程序的整体性得以体现出来。

(3)在《仪礼·士冠礼》中,没有女子笄礼的内容,《通解》则以《礼记·杂记》的相关内容包括注疏而补上,这样,作为家礼的男女成人礼仪的内容得到全面体现。而原本《仪礼·士冠礼》篇末附有记的内容,《通解》说:“今考之,皆见于《家语·邾隐公》篇,而彼详此略,故今于此删去,而取彼文修润以附《冠义》记。” 《通解》增删的尺度在于礼仪篇章的完整性上。

第四,不拘于《仪礼》十七篇篇目的内容,突破经传的界限分别,贯通三礼,融会诸子史书,扩大古礼文献资料和解说材料的选取范围,从而以经补经、以传补经、以经补传、以子书补经、以史补传,就成为《通解》一书的最突出特点。而且,在注文上也同样广泛吸收当世礼家的见解以为补充。具体而言:

(1)正如清儒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