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明儒学案》缘何不为李
义理、考据与辞章之辨—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
钱大昕的学术批评
冷战史研究:一个新的学
清代刑案中记录的蒙汗药
清代前期的官商
试论清代色情业的发展与
清代妖术恐慌及政府的对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
最新热门    
 
清代学术研究若干领域的新进展及其述评(之一)

时间:2009-7-24 13:46:58  来源:不详
家的经世文章搜集编辑成一书,作为经世思想的载体,其开创者是晚明陈子龙的《明经世文编》,至晚清,魏源、贺长龄继承经世文编传统,联手编纂《清经世文编》,为晚清经世运动竖起了一面旗帜。但是,对于这一领域,两岸研究均相当薄弱,除了对这两本经世文编大书尚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外,还有两个要点必须关注:一个是对从《明经世文编》到《清经世文编》的中介环节的研究;另一个是对《清经世文编》的十数种续编补编的研究。
    作为《明经世文编》到《清经世文编》的中介环节,《切文斋文钞》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陆燿针对当时汉学的琐碎和宋学空疏,搜集清初各家关于时政得失、礼俗盛衰、民生疾苦等方面的著述,分类编排,明显表现出对《明经世文编》的继承,故后来的杨国桢、李钦之等人将《切问斋文钞》称为《皇朝经世文钞》或《经世文钞》。另一方面,陆燿对经世文编体进行了改造,《明经世文编》在结构体例上的最大特点是“文从其人,人从其代”,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排比文章,据年代先后排比人物。这样一种结构的优点有二:一在于能真切反映社会兴奋点是如何随时代而转移;二在于集中展示历史人物方方面面的思想。但这样一种方式“颠例失次,不便循览”,故陆燿在编纂《切问斋文钞》时,采取了“文从其事”的体例,纠正了《明经世文编》支离分割、检索不便的缺陷。与此同时,《切问斋文钞》把“学术”纳入经世之学的范畴。晚清魏源正是在《切文斋文钞》的基础上编纂《清经世文编》。《清经世文编》的体例仿《切问斋文钞》,“文从其事”并以“学术”“居众纲之首位”。《清经世文编》中的部分类目如“教家”、“荒政”、“保甲”、“兵制”等,都是直接取自《切文斋文钞》。对于《清经世文编》对《切问斋文钞》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晚清左宗棠等人都有肯定性议论。所以,有关《切问斋文钞》的研究,不仅为乾嘉时期经世思潮的活跃提出了有力的证据,而且连接起了从晚明到晚清的经世文编长链。(注:参见周积明:《〈切问斋文钞〉与明清“经世文编”》,《孔孟月刊》(台湾)34卷8期。) 在《切问斋文钞》的研究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黄克武先生的研究比较出色,他的《理学与经世:切问斋文钞的学术立场》,深入《切问斋文钞》的堂奥,值得研究者关注。
    晚清续经世文编的研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黄克武说“在这批为数高达三千多万字的史料中,包含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学术、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复杂看法,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不可忽略的环节”。湖北大学青年教师沈艳的硕士论文《晚清续经世文编研究》,以晚清独特的“经世文编现象”作为考察对象,揭示了“经世文编”这样一种传统经世思想的载体,是如何在一续再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质的转换,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经世实学最终走向了新学。
    然而,有关“经世文编”的研究尽管有突破,但仍然十分薄弱。像黄克武先生那样的深层研究——从《切问斋文钞》和《清经世文编》所收罗的文章中发现那一时期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立场,几乎尚未展开。对此,有志于清代思想文化研究的学者不可不关注。
    第四,理学经世思想研究。自太炎先生称“清世理学竭而无余华”(注:章太炎:《清儒》,《章太炎全集》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7页。),清代理学研究便门庭冷落,少有问津,成为清代学术研究中的盲点。1983年,台湾广文书局出版了陆宝千先生的《清代思想史》,率先打破这一格局,从清代理学中发掘出许多富于思想性的议题,从而开创了清代学术研究的新局面。在《清代思想史》“康熙时代之朱学”和“晚清理学”两章中,宝千先生对清代理学的经世思想给予了细致的剖析。他敏锐地指出:“吾人所应注意者,康熙时代民间之朱学,大体为‘王学化’之朱学,即彼等心目中之朱学,乃自‘王学透镜’中所见之朱学,非朱学之真也。”(注:陆宝千:《清代思想史》,广文书局1983年版,第144页、148页、327页、356页、433页。) 这是因为清初朱子学所讲的“心”已经由朱熹的“实然界中气质之心”转化为王阳明的本体论的“心”。这样的转化具有什么意义呢?朱熹与王阳明虽然言心各异,但是为学宗旨却是统一的,即要砥砺人格,达于“圣域之境。”但是,朱学侧重“实然界”,不能上澈于本体,是无根的。因此,借鉴和融合王学的本体论思想就成为朱学的必然选择,从功能上说,也有助于朱学一系人格修为的完善。这种由注重外在“实然”到兼重“本体”的转换既体现了朱学在时代变迁中“与时俱进”的活力,也为其由道德修养达致外在事功的理念充实了内在的思想基础,即追求“超然”与“实然”的统一与和谐。所以,陆先生指出:“其时民间之治朱学者,尚有一特色,则多言经世是也。”(注:陆宝千:《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