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
论清末版权法律文本的出
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社
试论清代色情业的发展与
论清代的人口流动和婚姻
钱穆论清学史述评
略论清代的渔盐
略论清朝福建与台湾两地
略论明中叶以后政治腐败
最新热门    
 
论清中叶学术发展的三个转向

时间:2009-7-24 13:46:59  来源:不详

代嘉庆、道光之际的学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风行一个多世纪之久的考据学风渐趋走向衰落,一个学术转向的时代悄悄来临。清中叶学术的转向,大致说来主要歧为三途:一是今文经学的兴起,二是学势力的回潮,三是汉学的义理化趋向。这三股学术势力的共同点都是反对“为考证而考证”的乾嘉学风,主张学术要张扬忧患意识和救世功能,要发挥义理和经世致用。三种学术思潮的路向不同,但都是激于乾嘉学术的困境以及嘉庆、道光以来政治、风俗、国势的变化而形成的。

        一、嘉、道之际考据学渐趋衰落的背景考察

    18世纪学术是考据学的世纪。关于清代考据学的缘起,论者一般认为是由于清代的政治高压和“文字狱”所造成的,梁启超和钱穆都持这个观点。葛兆光在此基础上提出:“真正造成清代学术思想失语状态的,除了政治对异端的箝制,还在于皇权对于真理的垄断,‘治统’对于‘道统’的彻底兼并,以及这种道德制高点和合理性基础被权力占据之后,所造成的士人对于真理诠释权力和对于社会指导权力的丧失。”(注: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2页。) 本文认为,此说仍有未妥之处。有清一代,统治者标榜程朱理学,纳道统于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士人丧失了对“真理诠释权力”和“社会指导权力”。中国古代学术一般都是与经世联系在一起的,即使表面看来与现实距离较远的学术,也有其经世的目的存在,倘若有不经世的学术流派那才是不可思议的。乾嘉考据学缘起于经世意图,也是中国经世学术的重要一环,其流弊所及,才成了脱离现实、炫博逞能、饾饤文字、支离破碎的书斋游戏。清代考据学的出现除了由于政治高压和“文字狱”的顾忌,迫使士人不得不埋头学问外,大致还有如下原因:
    一是从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看,清初及乾嘉考据学是纠宋学之弊而出现的,是对王学乃至程朱理学的反拨。理学发展到代可以说到了顶峰,正如黄宗羲所说“牛毛茧丝,无不辨析”(注:黄宗羲:《明儒学案·凡例》,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顾炎武也曾慨叹:“今之言学者必求诸语录……今之语录几充栋矣,而淫于禅学者实多。”(注:顾炎武:《亭林诗文全集·卷六·下学指南序》,《四部备要》本。) 清初学人厌倦了理学的空谈心性和游谈无根。他们认为这种空谈、游谈的恶果要么是脱离了圣道,引发士风的放纵;要么迂腐无用,面对明王朝的覆灭束手无策。他们普遍推崇征实的学风,重新重视考据,以期回到儒学原典的经世传统中来。
    二是乾嘉汉学自有其经世的意图,并非都是治学忘了世事。汉学家认为,“六经”是个完整的系统。他们一个共喻的前提是,通过考证,可以恢复三代历史制度之真貌。而这种客观的考证,可以破除理学家关于理的不确定性。汉学家认为理学杂于释老,虚构了一个虚幻的本体,以此解经,可谓是“蚀经诬圣”,带来许多流弊。他们真诚地认为,当儒家经典的原义以及制度器数的原貌被恢复以后,圣人的理想便可付诸实行。分析一下乾嘉汉学吴、皖两派的治经意图,便可知道他们也并不是死搞学问,自有其经世的意图在内。和惠栋以治《易》著名,之所以“凡汉皆好”,固然是因为汉代经学“去圣不远”,但也有与宋儒作难的意思。通过治汉学,杨向奎认为他在两方面反对理学:“一是他否定‘先天’、‘无极’等说,一是他对‘理’字有别解。”(注: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三),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120页。) 惠栋还大胆地批评宋儒:“宋儒之祸,甚于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