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
论清末版权法律文本的出
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社
试论清代色情业的发展与
论清代的人口流动和婚姻
钱穆论清学史述评
略论清代的渔盐
略论清朝福建与台湾两地
略论明中叶以后政治腐败
最新热门    
 
论清中叶学术发展的三个转向

时间:2009-7-24 13:46:59  来源:不详
人物也还同情宋学。如乾嘉时校雠名家顾广圻、《尔雅》专家邵晋涵、考据家刘台拱等人都不满汉学者讥议宋儒,主张兼采汉宋之长。但是总的来说,理学的信仰者甚为寥落。姚鼐虽然不得不对汉学作出妥协,他肯定考据的长处,但反对攻击程朱。他发表了《赠钱献之序》、《复蒋松如书》等一些批评汉学家的文章,但声音小,力量弱,在乾嘉时的汉宋之争中他基本上是个失败者。姚鼐最后不得不辞官,回乡投身教育,执教数十年,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培养出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刘开、陈用光、吴德旋、鲍桂星等名重一时的信奉理学的学者和文人,为道光之后的理学及桐城文派的复兴埋下了种子。
    汉宋之争的对峙,以方东树道光十一年(1831年)刊行《汉学商兑》为标志,双方的力量发生了变化,宋学派有东山再起的苗头。方东树(1772—1851),字植之,安徽桐城人,他师从姚鼐,是有名的“姚门四杰”之一。他连应乡试十次,直到五十岁也未能博一第,后不复试。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辗转四方,寻求教职或入幕,借以养家糊口,过着相当贫困的生活。在《答姚石甫书》中,他说:“仆孤穷于世,遝独无见收之人,乃至无一人可共语。”(注:方东树:《仪卫轩文集·答姚石甫书》,清同治七年刊本。) 他的孤立不仅是物质上的贫困,还在于当汉学大炽之时,宗程朱的他显得落落寡合。1818年,汉学家江藩刊印《国朝汉学师承记》,并附有《国朝经师经义目录》,将不符合汉儒训诂之学的概摒弃不录,与宋学有一点牵连的也予以拒绝。其书严汉宋之分,而且对宋学不无讥讽,甚至把考证学的开山大师顾炎武、黄宗羲置于最后一卷,原因在于他们的学术仍与理学有牵连。应该说这也是一部充满门户之见的书。受此书的刺激,同样持门户之见的方东树奋起还击,写成《汉学商兑》,对从清初毛奇龄以来的反宋学言论逐一批驳,并对汉学的治学方法大肆抨击,展开了对汉学的全面反攻和清算。
    《汉学商兑》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一是对汉学家群起攻击程朱表示愤慨。他说:“今汉学诸公,口言诵法孔氏,而痛斥义理……不过欲反程朱而已。……平居谈论,若不畔程朱,即非学,言有偶及之者,辄羞恧若将凂焉。若不共戴天之仇,义必如是,而后为丈夫者。”(注:方东树:《汉学商兑》,见钱钟书主编、朱维铮导读:《汉学师承记》(外二种),第401—402、276、405、304—305、279—280页。) 二是为程朱理学辩护。方东树认为,程朱理学严天理人欲之辨,能惩欲窒贪,提升人格,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三是批评汉学家的治经方法。针对汉学家“圣贤义理存乎典章制度”、“训诂明则义理明”的说法,方东树认为,小学并不能取代大学,所谓“以意逆志,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圣人的意思有出于语言文字之外者。再说义理并非都需要从训诂中得出,忠孝信义、进退取予、礼义廉耻等字,不需要读《尔雅》、《说文》,而世无不明者。他讽刺说:“汉学诸人,言言有据,字字有考,只向纸上与古人争训诂形声,传注驳杂,援据群籍证佐数百千条,反之身己心行,推之民人家国,了无益处。……然则虽实事求是,而乃虚之至者也。”(注:方东树:《汉学商兑》,见钱钟书主编、朱维铮导读:《汉学师承记》(外二种),第401—402、276、405、304—305、279—280页。) 四是讥讽汉学家企图通过考礼来恢复三代之治的荒谬。考据家并非全无经世目的,他们企图弄清三代制度并以此作为救世良方。但方东树讽刺说,他们根本弄不清这些制度,到头来互相争吵,不知谁听谁的。比如《周礼》中的《考工记》,对其中三代时的车制:“江氏有《考》,戴氏有《图》,阮氏、金氏、程氏、钱氏皆言车制,同时著述,言人人殊,讫不知谁为定论?”其他如赋役、禄田、宫室、衣服、冕弁,也是“各自专门,亦互相驳斥,不知谁为真知定见”。方东树认为,井田礼乐大端,三代圣人,已不沿袭,按照荀子“法后王”的观点,这些“虽古圣之制,亦尘饭木赀耳”。这些东西,考证出来,固然不错;考不出来,“亦无关于身心性命、国计民生、学术之大”(注:方东树:《汉学商兑》,见钱钟书主编、朱维铮导读:《汉学师承记》(外二种),第401—402、276、405、304—305、279—280页。)。五是批评汉学家与宋儒立异的新义理。如阮元根据郑玄注,重新解释“仁”为“相人偶”,意思是说“必有二人,而仁乃见”。阮氏讽刺宋儒把“仁”解释成玄虚的“生生之意”。方东树反讽道:“‘杀身成仁’,岂必二人同杀,而后成其与人偶乎?”(注:方东树:《汉学商兑》,见钱钟书主编、朱维铮导读:《汉学师承记》(外二种),第401—402、276、405、304—305、279—280页。) 言外之意是说汉学家通过训诂说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