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唐五代占卜略论
论五帝时代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
唐末五代的河东盐池与政
试论晚唐五代的客将、客
略論表狀箋啓書儀文集與
敦煌占婚嫁文书与唐五代
2000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
2003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
论隋唐五代买卖活动及其
最新热门    
 
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时间:2009-7-24 13:47:07  来源:不详

 介于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王朝之间的“五代”,尽管有着相当显的继承性与诸多共同特点,却远非一个板块式的整体单,而是解构与重组的时代,是饱含变更异动的时期。五代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的过渡性,它是一个破坏、杂糅与整合的时期。它自代后期藩镇割据局面脱胎发育而来,同时又为打破长期僵持之局面创造着条件;它是“礼崩乐坏”的时期,同时又是大规模整理旧制度、建设新局面的时期;它是上上下下空前分裂的时期,同时又是走向新层次统一的时期。当然,它在解决旧有问题的同时,也在内部外部产生了新的问题。众所周知,一些曾经困扰大唐帝国后期政治史、甚至对唐王朝的统治造成直接威胁的问题,诸如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等,是在唐末五代急剧酷烈的动荡之中渐趋消释。与上述过程同时,半个多世纪之间,在统治阶层的构成、民族关系的整合、文武制衡的发展乃至人们的文化心理等方面,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文希望讨论的问题,是五代初“胡/汉”语境的消解过程。就笔者的理解而言,所谓“语境”问题,是指某一说得以流行的现实情境,实际上涉及到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涉及到时人的认识心理与解释角度。所谓“胡/汉”语境的“消解”,在历史上体现为一个并非与朝代兴亡同步的漫长过程。它一方面是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进程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观念与认识的演变也是促成这种“消解”的重要因素。

        一、五代时期的民族混溶

    陈寅恪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种族及文化二问题”,“实李唐一代史事关键之所在”[1](P1)。这两个问题,既关系到唐代三百年统治阶级的族属与升降,关系到其创业垂统之根本政策,又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社会性质及其内忧外患等诸多问题。而李唐所提供的多民族交错互动的广阔舞台,一方面造就了盛世的辉煌,另一方面也曾带来阶段性的困扰。陈先生亦曾指出:“今试检新唐书之藩镇传,并取其他有关诸传之人其活动范围在河朔或河朔以外者以相参考,则发见二点:一为其人之氏族本是胡类,而非汉族;一为其人之氏族虽为汉族,而久居河朔,渐染胡化,与胡人不异。前者属于种族,后者属于文化。质言之,唐代安史乱后之世局,凡河朔及其他藩镇与中央政府之问题,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1](P28) 文中特别说到的河朔地区,即五代(尤其是后唐以来)立业之基盘。而就后唐以来上层统治者的“种族”与“文化”问题而言,似不难看出多民族日益混溶的特点。
    以“汉化”或“胡化”笼统概括中唐以后民族混溶的过程,恐怕都会失之简单化。唐代“内附”少数民族的一些上层人物,通过联姻,使血统上不复纯粹,同时或被动或自觉地改易着自身的籍贯地望以至姓氏族属,甚至浪托汉人名门为其先祖,以示自己为华夏正宗传人(注:荣新江在《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一文中指出:“过去人们常常用汉化来笼统地解说安史乱后唐朝粟特胡人的转变,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因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出身粟特,因此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