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
民本与民主——中西文明
政治策略与民初宪政的历
在战争罪责与民族自豪之
学科与流派 口述史学与
现代性与民族意识:关于
现代性与民族意识:关于
明代西南总督与民族社会
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与民族
冠姓、更名、改籍与民初
最新热门    
 
物本与民本:春秋时代的观念变革

时间:2009-7-24 13:47:44  来源:不详
课题。内史过曾说:“国之将兴,其君齐明。衷正、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

惠足以同其民人。神乡而民听,民神无怨,故明神降之,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国之将亡

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其刑矫诬,百姓携

贰。明神不蠲(蠲:洁也),而民有远志,民神怨痛,无所依怀”。

《左传·桓公六年》载姬姓随国大夫季梁劝谏其国君不要与楚国争锋而应致力于内修

国政。他说:“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

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夫民,神

之主也。是以先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春秋城邦政治必然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诸侯国

君的骄奢淫逸,为所欲为。所谓“祝史矫举以祭”反映出古代用以制约现实执政的两大工

具:神灵祖魂和历史传统都不能发挥正常的督政功能,堕落为替国君行为矫饰的御用工

具。《国语·周语》记载周厉王曾为了压制国人对他暴政的非议,“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此时,士大夫们提出“民为神主”、“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观念,

是较周代正统民本观念更大的进步。它体现了从神到民的思维重心的转变。“神”的概

念,既有自然百神,也有上帝天神,有祖宗神灵,也有疫疠厉鬼。它是那样长久地纠缠着

人的头脑。而“民”的一切需求、期待,只有在敬神事神的过程中才能间接地得到反映。

“民为神主”的观念,则将这翻过来,直接而鲜明地提出了民众的生存高于一切、决定一

切的思想,从而使自古继承下来的巫教文化和宗教化的伦理走佃了世俗化过程。这里也反

映出周礼蜕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祭神礼仪的形式和内涵明显地分离乃至对立起来。

祭神,渐渐流于纯粹形式,祭神的传统意念,由淡化而充实新的时代内涵。民意和神明的

统一,大大提升了民意的地位。祭神礼仪观念的变化成为评价现实政治的价值尺度变化的

先导。

“民为神主”是中下层贵族和平民中产生的新观念。鲁在公十年齐鲁长勺之战前夕,

平民曹判主动晋见庄公申述他的政治军事谋略,声称君主以虔诚之心祀神是小信小惠,唯

有忠心耿耿,布德于民,才是大惠。“夫惠大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邦国

发达的关键在于“中心图民”即以民情、民力作为施政制礼的中心。

从“绝天地通”、“民神不杂”到“民本神统”再到“民为神主”、“先民后神”,

我们似乎看到从巫教文化到礼乐文化再到平民文化(通过土大夫主张体现)的观念转变。

这一转变对于寿秋时期的价值尺度、伦理态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首先,是人的生命意识从神权的长期禁锻中解放出来了。《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刘

康公之言日:“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

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人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

在养神,笃在守业。”这里是以民众秉受自然中和之气而获得神圣的生命作为人生社会一

切现象和问题的根本点。勤礼与尽力,供神与守业,是生命的不同形式,因而也就具有同

等的神圣的价值。《左传·惨公十九年》载邾园为了使东夷诸国成为自己的附属,举行社

祭用人牲。司马子鱼抗议道:“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乡之?”鲁僖

公二十一年夏,鲁国大旱。僖公打算焚巫、 #(仰面朝天的畸型人)以救灾。大夫臧文仲

说:这不是防备旱灾的办法。应该做的事情是修理城池以防敌人趁机来攻打,节省开支和

饮食,致力农事,劝人施舍救灾民。无辜杀人是不合天意的。再如人殉事例。以妻妾殉

葬的礼俗始于仰韶文化父权家族公社(河南濮阳墓葬),直至战国,仍有人殉墓葬。这一

野蛮的原始礼俗,在春秋时代就受到否定。士大夫认为,劈妾无子以殉丈夫,是神智昏乱

的行为,夫死再嫁则是明智仁慈的作法。这种生命意识是同理性的觉醒分不开的。富于


理性精神的士大夫们从实际的社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