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1992年以来“红卫兵”研
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
1905:终结的一年
“双百”方针1957年被中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
建国初期的政府与私营工
钱穆与科学史学之离合关
试论19世纪中期清朝军队
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
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政权
最新热门    
 
1992年清史研究概况

时间:2009-7-24 13:48:10  来源:不详
纵观1992年的史研究情况,发表见诸报刊的论文约有百篇,出版的研究专著有蔡美彪等著的《中国通史》(第十册,约36万字,人民出版社出版)、和戴逸著的《乾隆帝及其时代》(约39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等;专题学术论集有北京社科院满学研究所主办的《满学研究》(第一辑,35万字,吉林文史出版社)、孙文良的满学、清史论集《满族崛起与清兴亡》(27万字,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等。研究领域广及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外关系、民族史、社会史、社会生活史的各个方面,现将主要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政治史研究    在政治史研究方面,本年虽然发表的论著数量不及往年多,但质量水平有所提高。李兴荣在《试论后金“八王共议”制度》(《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期)一文中,对“八王共议”制出台的历史背景、共治的内涵以及共治的演示与皇太极南面独尊和共治的结束等重要问题进行考察后认为:从努尔哈赤解决皇储的历史过程看,八王共治,是满洲贵族巩固皇权的暂时性过渡性的措施,并非“氏族制度之遗风”;而八王共治的结束,则是实行君主专制的结果。在清朝开国始初,满族军事贵族集团对明的议和策略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李鸿彬的《清朝开国与对明议和策略》(《史学集刊》2期)一文,认为,议和作为清明战争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斗争手段,是贯串始终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在很复杂的情况下,冷静地分析判断形势、适时地打出议和的旗号,以缓兵之计,麻痹敌人,取得萨尔浒大战的胜利,并打败朝鲜和毛文龙部,解除后顾之忧。以讲和为手段,争取时间,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达到自固的目的。以军事斗争的胜利,逼迫明廷让步,接受议和谈判。从清明对议和策略的运用,进行横向比较,不难看出清胜明是有一定的必然性,正因为清成功的推行议和策略,使军事斗争亦取得辉煌战绩,两者结合起来为清朝开国打开了胜利之门。对清前期官制的研究,也有多篇力作发表。如清代前期的决策系统前有议政处,后有军机处,赵志强的《论议政处与清代前期之决策》(《历史档案》4期)一文,从关外时期的议政处、入关以后的议政处、议政处与内阁、各部院、八旗等几个方面,对议政处在清决策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作用,进行详述,指出议政处是最高决策机构,其职掌虽不见于官修政书,但从实际决策过程中可以看出,凡部院、八旗、外省、军营稍微重大事务,无一不在其会议范围之内。议政处、内阁与九卿三者的关系,简而言之,议政处主于重大机密;六部主于一般庶政,而阁臣则以备顾问为主。他的《论清代的内翻书房》(《清史研究》2期)一文,则对研究者鲜有涉及的内翻书房的性质、设立时间、职掌以及与军机处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探讨,指出内翻书房是属于皇帝的御用机构之一,并考证出其初设时间当在康熙初年,自从它设立至乾隆十五年六月,其管理大臣和翻译人员,既无固定编制,又无定额,皆系临时增减,兼职行走。其职掌一是翻译谕旨;二是翻译起居注;三是翻译御论、讲事,以及册文、敕文、祝文、祭文、碑文和经史、御制诗文;四是从事满语文的造字、拟定音义工作。它从设立以来,一直是完全独立的内廷机构,由钦命大臣管理其事。它与军机处,二者既彼此联系密切,又互不统属,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清朝末年。
  清代的督抚制度沿明而来,至乾隆始确立完整的地方管理形态。王雪华在《督抚与清代政治》(《武汉大学学报》1期)一文中认为,在督抚的选任上,顺治一朝出于稳固新政权的需要,各省督抚多用汉军八旗,康、雍两朝,开始以满人为督抚,但汉军仍占督抚的多数,乾隆以后,全国政局已稳,遂有大量任用满人督抚的局面。咸、同时期,地方汉人督抚势力鹊起,他们以自己的实力影响了晚清政治格局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督抚与中央血脉相通的共存关系。督抚是清代政治腐败的推波助澜者,而其贪墨加速了清政权的衰落。韦庆远在《江南三织造与清代前期政治》(《史学集刊》3期)一文中认为,在清代前期顺、康、雍、乾四朝统治的152年中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