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6-7世纪拜占庭帝国与西
新疆波马出土的虎柄金杯
6-7世纪拜占庭帝国对中
教学投影片说明第九课 
西突厥与拜占廷金币的东
最新热门    
 
拜占庭作家科斯马斯中国闻纪释证

时间:2009-7-24 13:48:26  来源:不详
佛罗伦萨的劳伦斯图书馆,一个属于八、九世纪,藏于梵蒂冈图书馆。另外,维也纳的帝国图书馆也藏有一部分,但数量很小。1706年本尼迪克派修士孟特福康(Montfaucon)进行综合编辑,出版一个完整的版本,内容包括正文十二卷和一个附录。[13]就目前人们见到的这个综合版本而论,这是一部神学和地理学搀在一起的大杂烩。其中心议题是反驳异端哲学关于地球为圆体的观点,以《圣经》和教父们的理论为依据,证明地球是一个长方形的平面,长度为宽度的两倍。苍穹从四面垂到地球上,犹如房屋的四壁;在北壁和南壁的某个高度上,一个半圆的马车拱顶状扁平顶篷,在起拱点水平线上形成,苍穹就位于拱点水平线上。苍穹之下是人间世界,其上则为天堂,即未来世界。在这个长方形的世界的中央,是由海洋包围的人类居住的大地。在海洋彼岸靠近宇宙边缘的,是人类未到访过的陆地,极乐园位于这块陆地的远东处。从南向北、西方向的这个世界逐渐升高,达到一个庞大的锥形山的顶点,山背后即是日落处。太阳并不象异端哲学所说的那样比地球大,而是比地球小。整个著作显示着一位修士的神学偏见,同时包含着一个商人应有的实际知识,如对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中国的知识。有人推测,这方面的论述可能来自已经佚失的另外的地理著作。[14]我们对科斯马斯本人的认识主要得自这部著作,他对中国的记载也全部集中于此。
二、《基督教世界风土志》中的中国地理
    正如几乎所有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著作一样,《基督教世界风土志》注意到的中国,是西方世界向往的“丝绸之国”。不过科斯马斯对这个“丝绸之国”的称呼并不是希腊-罗马世界所熟悉的传统的“赛里斯”或“秦奈”,而是一个陌生的“秦尼扎”(Tzίnitza,英文作Tzinitza,第2卷)和一个稍有差异的“秦尼斯达”(Tzίnista,英文作Tzinista,第11卷)。对于这两个形式稍异的称呼,法国东方学家、梵文专家戈岱司(George Coedes, 1886-1969)认为,它们都是梵文Cinasthāna的希腊文译法;[15]英国东方学家亨利·裕尔在肯定两个名称均指中国的同时,似乎倾向于其起源的两种可能性:“科斯马斯称呼中国的名字是一个引人注目的Tzinitza,……它又表现为更确切的形式Tzinista,代表古印度语Chinasthána,波斯语中的Chinistan。所有这些名称都与西安发现的叙利亚文石碑中对中国的称呼Tzinisthan是一致的。”[16]《基督教世界风土志》最新的法文版译者则将两个不同的写法合而为一,均作 Tzinista。[17]那么,Tzinitza和Tzinista是否为同一来源呢?
    我们知道,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是“支那”(Cina,Cini),“支那”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唯一名称。[18]梵文Cinasthāna用以称中国,乃转自中亚语言。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从中亚发现的公元初期的一封粟特文书中,有Cynstn一词,意指中国。Cynstn是Činastān(即Cina国)的一种写法;粟特文中stan中不带“a”,西安景教碑叙利亚文部分作Tzinista。[19]粟特语属于波斯语方言之一。由粟特语到波斯语(Pahlevi),“中国”为Čin、Činistan 或Cinastān。很显然,从对音上,波斯文或叙利亚文(Činistan,Tzinista)与Tzinista极相符合,而以梵文Cinasthāna 比对Tzinista,尾音部分则较前者勉强得多。
    科斯马斯是聂斯托利派(Nestorianism)教徒。[20]这一派属于基督教的异端,其创立者聂斯托利 (Nestorius 约380-451 ),原是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因主张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分离说,并拒绝承认圣母玛利亚为“神之母”,于431年被以弗所宗教会议判为异端,驱出教会,451年死于埃及。聂斯托利派教徒向东逃亡,在叙利亚和两河流域得到发展;在拜占庭帝国境内受到迫害后,逃亡到波斯境内活动。六世纪初,聂斯托利派教徒的活动由波斯大本营扩展到印度和锡兰,并沿丝绸之路向东发展,进入中亚地区,635年进入中国,得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