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6-7世纪拜占庭帝国与西
新疆波马出土的虎柄金杯
6-7世纪拜占庭帝国对中
教学投影片说明第九课 
西突厥与拜占廷金币的东
最新热门    
 
拜占庭作家科斯马斯中国闻纪释证

时间:2009-7-24 13:48:26  来源:不详
6枚,山西太原1枚,河北定县41枚,内蒙古呼和浩特4枚,广东英德3枚,曲江9枚。铸造年代包括沙卜尔一世(310-379)、阿尔达希尔二世(379-383)、沙卜尔三世(383-388)、伊斯提泽德二世(438-457)、卑路斯(459-484)、卡瓦德(488-531)、詹马斯波(496-498)、库思老一世(531-579)、荷米斯德四世(579-590)、库思老二世(590-628)、布伦女王(630-631)和伊斯提泽德三世(632-651)各朝,以及阿拉伯“仿萨珊朝式银币。
    作为丝绸西传不可逾越的中介,波斯对于拜占庭帝国的垄断地位,是由其对丝绸之路伊朗高原一段的牢固控制所决定的。298年罗马帝国和波斯萨珊朝达成协议,以底格里斯河上游的尼西比(Nisibis)为两国丝绸贸易点,408-409年两国又增加幼发拉底河上游左岸的卡利尼古姆(Callinicum)和波斯-亚美尼亚地区的阿尔塔哈塔(Artaxata)两个贸易点。六世纪上半叶,波斯-亚美尼亚地区的第温(Dvin)成为两国的重要贸易地,波斯境内西北部的米底人(Medians)成为丝绸的重要经营者,所以这时的拜占庭人称丝绸为“米底布”。[49]拜占庭帝国无时不想打破波斯的垄断,但在六世纪中叶获得育蚕术以前,拜占庭帝国的生丝供应不得不仰给于波斯。
    这一时期波斯和中原地区的贸易在很大程度上由中亚其他民族代劳,其中以粟特人和嚈哒人最为突出。作为中亚地区的古老民族,粟特人先后经历了塞琉西亚帝国和贵霜帝国的统治,但它作为出色商人的作用从未因统治者的更迭而稍减。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地经济虽因战乱受到较大影响,不过,由于丝绸贸易的高额利润,中原内地和西域的贸易关系并未中断,西域商人特别是粟特人不断向中原腹地渗透,沿丝绸之路建立起许多侨居地和商业点。本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发现粟特古文书,经研究,是到达中国内地的粟特商人写给故乡人的书信,写作时间是公元312-313年间;当时仅敦煌一地就有近千名粟特人;[50]六世纪初,粟特人在中亚和中国腹地间建立起广泛的商业网,依靠这种商业网从中国内地获得大量丝绸和财富。《高僧传》二集,卷34:“释道仙,原在本国(康国)以游贾为业,梁周之际往来吴蜀、江海上下,集积珠宝,故其所获赀材,乃满两船,直钱数十万贯。”《旧唐书·西域传》说,粟特人“善商贾,争分铢之利。男子年二十即远之傍国,来适中夏。利之所在,无所不到。”
     五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嚈哒人占领犍陀罗、粟特、大夏、和阗、喀什噶尔、布哈拉和呼罗珊,成为中亚地区的主人。科斯马斯注意到他们在印度北部的活动。嚈哒人分别于456、507、516、517、520、524、527、547、553和558年遣使中国,与粟特人一起成为波斯和拜占庭物品东传的媒介。《梁书》卷54记载,520年滑国(即嚈哒)以“波斯锦”进贡武帝。1964年河北定县北魏塔墓中发现波斯伊斯提泽德二世银币4枚,卑路斯银币37枚,其中1枚伊斯提泽德铸币边缘上压印一行“大夏语”(Bactrian)文字的铭文。[51]阿富汗哈达(Hadda)地区发现拜占庭皇帝狄奥多西(Theodosius, 408-450)、马尔西安(Marcian, 450-457)和列奥一世(Leo I, 457-474)时期铸造的几枚拜占庭金币,打有嚈哒戳记和大夏铭文。[52]很显然,一部分波斯银币和拜占庭金币是随商贸活动在当地进入流通领域,与当地货币一起充当交换媒介;有一些则会继续东流,输入中国境内。六世纪中叶以后西突厥取代嚈哒成为中亚强权。粟特人试图协助并利用西突厥威势打开波斯的丝绸市场,遭到波斯严厉拒绝后,转而敦促西突厥将丝绸直接销往君士坦丁堡。西突厥和拜占庭帝国由此展开近十年(568-576)的密切交往并形成共同对付波斯萨珊朝的军事联盟。[53]这也直接有助于拜占庭金币的东传。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自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末的一个世纪内中国境内发现拜占庭金币30起,计42枚。列表如下:[54]
序号    发现年代    发现地点       数量        铸币年代
1       1897年   &nbs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