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最新热门    
 
十四世纪高丽僧人惠勤行迹考

时间:2009-7-24 13:48:34  来源:不详
,辞去。到松江[府],见了堂和尚、泊庵和尚,不敢罗笼”8。参拜平山法师的“净慈禅寺”,盖在杭州路。周密《武林旧事》卷5《湖山胜概》:“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孝宗尝临幸。山曰南屏,有慧日峰,旧名慧日永明。太宗赐寿宁院额。孝宗御书慧日阁。有千佛阁、五百罗汉堂。画壁作五十三参等。理宗御书华严法界正徧知阁等额。寺后庵宇甚幽。大抵规模与灵隐相若,故二寺号南北山之最”9。
其后,慧勤北返,再行参拜指空,并游历燕南、山西各地,又曾“奉圣旨”主持广济寺。《懒翁和尚集》卷首《慧勤行状》:“是岁(至正十三年)三月,还到大都法源寺,再参指空,迎入方丈,请茶,遂以法衣一领,拂子一枚并梵草信书一纸付嘱。因留一月,辞退,游历燕、代山川,数载道行。闻于帝,乙未(十五年)秋,奉圣旨住大都广济禅寺。丙申十月十五日,设开堂法会。帝遣院使也先帖木儿赐金襕袈裟并布帛,皇太子亦以金襴袈裟、象牙、拂子赐之。是日,千岩僚佐约与士庶、诸山长老、江湖衲子俱会。师受袈裟,拈起问中使云: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尽是一个法王身。未市这个,向甚么处披?中使云:不会。师指左肩云:向这里披。又问大众云:湛然空寂,本无一物。灿兮烂兮,从何而出?大众无对。师云:九重宫,金口中。乃披拈香祝圣罢,又拈香云;此一辨香,举为西天一百八祖指空大和尚、平山和尚用酬法乳之恩,升座普说。十七年丁酉,退院,游燕、蓟名山。还过法源寺,问指空曰:弟子当往何处?空云:汝还本国,择三山、两水间居之,则佛法兴矣”10。正是在这段时间,成就了其在宗教界中的非常声望。景闲《白云和尚集》卷首李穑《白云和尚语录序》:“余(李穑)之游燕也,懒翁方以道举,动天子开堂说法,乡人尤皈仰焉”11。
注释:
1 汉城,文集编篡委员会、景仁文化社《韩国历代文集丛书》影印本,页249、263、264。
2 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标点影印本,页121上。
3 页250。
4 汉城,文集编篡委员会、景仁文化社《韩国历代文集丛书》影印本,页564。
5 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标点影印本,页312上。
6 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标点影印本,页165上。
7 页121下、122上。
8 页252、253、254、255。
9 中国商业出版社《中国烹饪古籍丛刊》本,1982年,页79。
10 页255、256、257。
11 文集编篡委员会、景仁文化社《韩国历代文集丛书》影印本,页4、5。
 

经过一年多的路途辛苦,慧勤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高丽。《懒翁和尚集》卷首觉宏《慧勤行状》:“戊戌(至正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礼辞指空,还于辽阳、平壤、东海等处随机说法。至庚子(二十年)秋,入台山象头庵居焉”12。其所住名“那迦寮”,直到数年后,仍为人所提起。朴彭年《朴先生稿》《送雪玄游方序》:“见此山(五台)懒翁所居那迦寮,今犹在焉,尔何畀惟彼之从,而不此顾欤”13?不久,因恭愍王的礼遇而停止“晦迹”。《淡庵集》卷2《懒翁语录序》:“及东还,晦迹山水间。[至正二十一年冬,]王闻其名,遣使延致,接见既敬,俾住神光寺”14。不过,他仍常常“伺机”躲避。《懒翁和尚集》卷首觉宏《慧勤行状》:“癸卯(至正二十三年)七月,师自抽身而出,到九月山金刚庵。上遣内侍金仲孙特降内香,师不获已。十月,还山。乙巳三月,游龙门、圆寂诸山,随缘任运。丙午三月,图金刚山,住正阳庵。丁未秋,上命交州道按察使郑良生请住干寺。是年冬,普庵长老亲受指空遗嘱,袈裟一领、手书一纸到寺授之。乙酉九月,又入台山,住灵感庵。洪武庚戌(三年)秋,元朝司徒达睿举指空灵骨舍利到桧岩。三月,师因礼骨出山,入城,结夏于广明寺。八月初三日赴内斋,斋毕普说。十七日,上遣近臣安益祥为辅行,请住桧岩寺”15。
自那以后,慧勤经历了其一生中极为辉煌而又嘎然中止的时段。《懒翁和尚集》卷首《慧勤行状》:“辛亥(洪武四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