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
“本体论”源流考(古代
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命运
古代党人的生死观与士大
试论我国古代吏胥的特殊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
论中国古代官制的品位与
中国古代的世兵与募兵随
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格局
最新热门    
 
東亞古代士人的共通教養

时间:2009-7-24 13:48:38  来源:不详
>

私学教育可分为两类,一是家塾教育,一是私家讲学。就儒教传入日本之方式而言,最早是以私学形态传授。有名的百济博士王仁携《论语》、《千字文》抵倭国而传授皇子的故事,其确实时间,学界近来的看法倾向于五世纪初。[12]往后百济陆续派遣五经博士到倭国,不外是传授儒教经典于皇族及氏族子弟。此外,僧侣亦可传授外典,如中臣鎌足与中大兄皇子(即后来的天智天皇)俱曾受业于南渊请安(曾为留隋学问僧)私塾,学习「周孔之教」(《日本书纪》卷24皇极三年正月);群公子亦曾集于僧旻之「堂」,听讲《周易》。(〈家传〉(藤原鎌足传))。凡此都是在学制尚未建立之前的私学教育情形。

日本古代学制建立后,诸有力氏族仍有其族塾,例如八世纪末,和气清麻吕之子广世建立了弘文院。但九世纪之际,在大学寮别曹所出现的藤原氏劝学院、橘氏学官院、在原氏奖学院等,是作为各该氏族子弟的住宿及补习之用,与所谓族塾不尽相同。虽是如此,其用以劝勉本族子弟戮力于学业,则无二致。[13]此外,僧空海在十五岁上京,于外戚阿刀大足处学习《孝经》、《论语》;僧最澄幼小时,在近江之国滋贺的「村邑小学」学习。这些都是僧侣原来学习儒教的典型例子。吉备真备留唐返国后,曾建置「二教院」,显然是从事儒、佛一体的教学;空海则创立「综艺种智院」,以比拟「大唐城坊坊开闾塾,普教童稚;县县开乡学,广导青衿」(〈综艺种智院并序〉)的做法,而设置属于的闾塾性质的私学,其为从事外典的儒教教学,宜无争议。[14]

朝鲜半岛方面,三国时代的私学发展情形,较不清楚。从《旧唐书》等中国史书,可知高句丽至迟在五世纪之际,有所谓「扃堂」教育。扃堂设于各地方的街衢,也就是交通方便之处,对未婚男子实施「诵经习射」的文武合一教育。其诵经的文科教材,根据前述《旧唐书》〈东夷.高句丽传〉,说:「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看来虽是官学教材,相信也是民间士林流传的教材。无论如何,高句丽时代,借着村落共同体生活,实施似乎具有强制性的地方教育,以强化中央集权。其儒教教材,对于国家实施忠诚教育,当可产生正面的作用。

百济的教育事业发展情形,虽不清楚,但从四世纪后半以来,其教育事业当是兴盛的。《周书》卷49〈百济传〉说:「其秀异者,颇解属文。」可见至迟到六世纪后半,百济之秀异者(此处当指贵族阶层子弟),其汉文教养颇为精湛。[15]

新罗方面,在还没建置官学以前的民间教育亦不明,或许百济、新罗的村落,都存在着类似于高句丽的扃堂教育。但新罗在六、七世纪之际,盛行「花郎」教育。花郎本是由贵族子弟组成的青年男子集团,这一点与高句丽的扃堂教育是由乡村平民男子组成,是有差别的。花郎(前身曰源花,后来有国仙、仙郎之称)集团的起源,可追溯至三韩时期村落共同体所见的青年男子集会,均属于文武合一的教养。平时是一个教育团体,战时可成为战斗团体。八世纪的金大问《花郎世记》说:「贤佐忠臣此而秀,良将勇卒由是而生。」(《三国史记》卷4引)崔致远〈鸾郎碑序〉亦云:「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同前引书)这些描述,都是在说明花郎道是实施儒、释、道三教的教育。八世纪中叶,新罗实施官学教育以后,花郎教育始逐渐衰微。在庆州郊外所发现的有名的「壬申誓石」(壬申年可能是732年),是两位青年(可能是花郎)宣誓在一定时间内要读完「诗、尚书、礼、传」之经典,按照前面所说的读经过程,当然必须先读完《孝经》、《论语》,这样的通经水平相当高,也可说相当不容易。此誓石令人注目,其故亦在此。[16]

在私家讲学方面,例如有名的强首(?-692年),长大后,有一天,其父想知其志向,问他说:「尔学佛乎?学儒乎?」他回答说:「愚闻之,佛世外教也,愚人间人,安用学佛为?愿学为儒者之道。」他父亲说:「从尔所好。」「遂就师读孝经、曲礼、尔雅、文选。」入仕后,专掌文翰,而「能以书翰致意于中国及丽、济二邦。」(《三国史记》卷46本传)强首此处之从「师」学习儒教,宜指从私学师儒学习儒学。典型的私学,可举薛聪(654-?)为例,聪之父即名僧元晓,所以聪起初是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