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最新热门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

时间:2009-7-24 13:49:56  来源:不详
908年春季增刊,即第16—19卷合刊。
  〔19〕《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78页。
  〔20〕《李大钊史学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页。
  〔21〕这些著作主要有:蔡和森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蓝本撰有专著《社会进化史》;李达译作有《唯物史观解说》、《社会问题总览》和《马克思经济学说》,撰有论文《马克思主义还原》、《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专著《现代社会学》;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撰有《社会科学概论》、《社会主义大纲》、《帝国主义概论》;陈望道译有《共产党宣言》;李汉俊译有《马格斯资本论入门》;瞿秋白译有《列宁主义概论》等。
  〔2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
  〔23〕以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史学界批判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苏联学者的两篇重要论文,科斯明斯基的《汤因比的历史理论》和艾·阿拉布—奥格雷的《阿诺尔德·汤因比的文化史观》分别译成中文,在《史学译丛》1957年第4期和1958 年第3期发表。 中国学者曹未凤在论文《对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批判之一》(《学术月刊》1958年第9期), 王绳祖在《批判汤因比的历史观点》(《南京大学学报》1959年第2期), 郭圣铭在《批判阿诺德·汤因比的反动史观》(《文史哲》1962年第1期)中,均接受了苏联学者的观点。有的论者直接引用苏联学者的论文,认为他们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24〕《〈史学译丛〉编辑部声明》,《史学译丛》1954年第1 期,第202页。
  〔25〕《〈史学译丛〉征稿简约》,《史学译丛》1954年第1期,封三。
  〔26〕《苏联史学家在罗马第十届国际史学家代表大会报告集》,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2页。
  〔27〕〔28〕尚钺:《〈封建社会历史译文集〉前言》,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4—5页。
  〔29〕田汝康主持的《现代西方史学流派》一书在1964年已基本完成,但因“文革”开始而被压下,直至粉碎“四人帮”后,经金重远对译文进行全面校订并补译数篇,于198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30〕这些成果主要有:耿淡如《资产阶级史学流派与批判问题》(1962年2月11日《文汇报》), 齐思和《欧洲历史学的发展过程》(《文史哲》1962年第3期), 吴于廑《论西方古今的两个“客观”史学家》(《江汉学报》1963年第6期), 周谷城《评没有世界性的世界史》(1961年2月7日《文汇报》),周谷城《论世界历史发展的形势》(《历史研究》1961年第2期),吴廷璆《建立世界史的新体系》(1961年4月9、10日《光明日报》)。
  〔31〕这些著作颇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介绍。主要有: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鲁滨逊《新史学》、古奇《19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维柯《新科学》等。上海译文出版社《当代学术思潮译丛》中的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勒高夫等《新史学》;华夏出版社《二十世纪文库》中的巴尔格《历史学的范畴与方法》、米罗诺夫等《历史学家与数学》、米罗诺夫《历史学家和社会学》、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伊格尔斯等《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哈多克《历史思想导论》、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托波尔斯基《历史方法论》、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迈克尔·米特罗尔等《欧洲家庭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编《外国史学理论名著译丛》中的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华夏版译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勒高夫和诺拉主编《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
  〔32〕详见拙文《我国近年的西方历史哲学研究》,《历史研究》1993年第3期。
  〔33〕参见拙文《转型中的历史科学》,《世界历史》1994年第5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