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亚细亚生产方式之研究与
走出“亚细亚”,回归“
走出 亚细亚 ,回归“亚
最新热门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社会

时间:2009-7-24 13:50:31  来源:不详
 

        [正在亚洲,]国家既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而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那未,地租和赋税就会合为一体,或者不如说,不会再有什么同这个地租形式不同的赋税。在这种情况下,依附关系在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除了所有臣民对这个国家都有的臣属关系以外,不需要更严酷的形式[29]。

 

但历史事实恰恰反驳了梅洛蒂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除了在授田制和均田制下面,存在过地租和赋税合为一体的情况以外,一般说来,自耕农民要向封建国家缴纳赋税,而佃农则要向地主缴纳地租,田赋和私租历来是分开的。地主阶级不但占有大量土地,还占有大量劳动人手。农民除了对封建国家的臣属关系以外,往往还以更严酷的形式依附于地主阶级。没有当官的地主虽然也要缴纳赋税,但他们经常把这部分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封建国家即使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农民也得不到多少实惠。历代政论家所发出的“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30]、“官取其一,私取其十”[31]等等的慨叹,都说明在正常的情况下,地主阶级和封建国家对于农民剩余劳动的再分配,前者所占的比例要比后者大得多。梅洛蒂抹煞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认为只有封建国家的官吏才是“真正的剥削阶级”和“受益者”。只要稍微对中国历史有点常识的人,都不难了解这种说法有多么荒!   

    梅洛蒂书中还有另一些荒谬的观点,例如说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种“没有能力独立自主地发展的生产方式”;中国这样的“亚细亚社会”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如果没有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就还有可能再继续存在许多世纪”;如此等等。在这篇文章中,限于篇幅,我们对此不准备——加以评论。但是有必要指出:这些似曾相识的说法,竟然出之于一位自命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并且对第三世界的历史命运表示关心的作者口中,实在令人感到遗憾。这里,不妨引用一下马尔科姆·考德威尔在《马克思与第三世界》英译本编者前言中对梅洛蒂的批评。考德威尔写道,在自命为马克思信徒的那些西方人中间,“欧洲中心主义”表现出相当大的力量,梅洛蒂“也不能免于这一可想而知的影响,正如他对中国革命的评论中所表现的”。梅洛蒂“颂扬西方技术是未来‘真正的’革命的最终保证”,表明他未能摆脱“这种世世代代根深蒂固的幻想:认为世界是以白种人的富国——它们的行动、倡议、决定和方向——为中心而运转的”。考德威尔接着说:“当西方世世代代盛行这种不费力气的、深信不疑的优越感的时候,亚洲的革命者也许现在大可对这种不可救药的思想废渣取笑一番。”这些中肯的批评,倒是值得梅洛蒂教授认真考虑的。

 

三、历史发展的共同性与多样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