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最新热门    
 
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二)

时间:2009-7-24 13:50:39  来源:不详
2.市镇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明清市镇的结构,主要包括市镇的地理空间、人口构成、市场类型、商人集团等层面。关 于市镇的规模,刘石吉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江南地区1 000户以上的大镇多分布于苏 、松、太、常、杭、嘉、湖一带,其中太湖周边的苏州与浙西各地不乏10 000户以上的巨镇 (注: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分析》,《思与言》1978年16卷2期。)。陈忠平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专业城镇都比普通市镇的规模大,它们拥有的非农业人 口一般都在1 000户以上,大镇则多至10 000户,松江、上海二城的人口更多至200 000人左 右,约40 000户上下(注:陈忠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场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2期。)。陈学文认为,乌青镇"市逵广袤十八里"、"烟火万家",堪称江 南第一巨镇(注:陈学文:《明清时期江南巨镇乌青镇的经济结构》,《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2期。)。何荣昌的估算比刘石吉等人偏低,他认为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的规模不一,较 大者为1 000户左右,或500-600户,最大的有2 000-3 000户,较小的为200-300户,有 的只有100户左右(注: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3期。)。樊树志通过梳理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指出镇与镇的间距以12 里至36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 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注: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复旦学报》1987年2期。)。张海英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市场进一步打破了"墟"、 "集"、"场"的时空限制,形成各市镇平均距离约10多里路的水乡市场网络体系(注:张海英:《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市场功能与社会效果分析》,《学术界》1990年3期。)。许檀 指出,清代中叶华北平原的集市密度约为1-2个/100平方公里,平均交易半径4-6公里。也 就是说,小农赶集一般半日可以往返。经济发达的江南、珠江三角洲地区明代中后期已达到 这一密度,清代更有过之。明清时期集市的开市频率,大体上从明代的每旬1-2次,发展到 清代的每旬2-4次,乃至隔日市(注: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及其意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2期。)。王家范从市镇街区结构论及江南市镇有大、中、小之别 ,小市镇居多,其基本格局是一线型,一河二街,街长1-2里。明中叶开始,许多新兴市镇 的气派与旧市镇迥然不同,形成丁字型与十字型的大中型市镇(注: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1期。)。王笛对清代长江上游的市 场密度与农民活动半径予以估算,指出每个市场平均服务范围在40-100平方公里之间。这 表明,以市场为中心,人们平均活动半径在3-5公里之间(注: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245页。)。这一估算结果与陈忠平对清中 期江南地区市镇初级市场平均贸易范围的估算结果有较大差异。陈忠平认为,在平原区,江 南绝大多数州县市镇初级市场的平均贸易范围在14-152平方公里之间;在山区,平均贸易 范围则在77-274平方公里之间。由此可见,在这种以市镇为圆心的初级市场贸易范围内, 农家距市场的最大贸易半径在平原地区一般仅有2-7公里左右,即使在山区也只有5-9公里 左右(注:陈忠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场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2期。)。台湾学者范毅军认为,要界定一个市镇,其规模大小和空间范围是要考虑的基本因 素。一般学者都把史料中"所环"、"所聚"数千家或万家,视为聚居在一个完整的镇区。 其实,这极有可能指的是镇区邻近村落的居民总数。如果"所环"范围指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