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最新热门    
 
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二)

时间:2009-7-24 13:50:39  来源:不详
客观而论,在明清市镇经济研究领域,真正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方法当推"施坚雅模式"( Skinnerian Model)。这是一种结构-功能分析模式,强调区域城市化的差异,注重功能类 型的划分,以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业和城镇作为研究对象。施坚雅通过吸纳德国地理学家克里 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地学说、美国社会学家罗兹曼(Glbert Rozman)的城市 空间网络学说,以及另一位美国地理学家济弗(George K.Zipf)的等级--规模学说,创立 了宏观区域理论和集市体系理论。这从"施坚雅模式"的核心概念是中心地区(Core)和边缘 地区(Periphery)即可知晓。一般来说,每一宏观区域都包含中心和边缘两部分,中心地区 在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都比边缘地区拥有优势。就城市之间的平均距离而言,中心地区 小于边缘地区,由中心向边缘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就市场规模以及商业服务水平而言,中心 地区则大于和高于边缘地区,由中心向边缘呈现依次减弱和降低趋势。这表明,中心地区是 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区域,边缘地区的商品化程度相对较低。每一个规模最大、辐射力最强的 区域经济中心都为若干低一级的经济中心所环绕,依次类推,直至最低一级。城镇的分布因 之呈现为一种层级结构,城镇的数量与其市场容量和发展规模成反比。从地理空间上看,整 个区域的市场范围由中心向边缘可划分为众多彼此互相衔接的等距离展开的蜂窝状六边形。 施坚雅从区域城市化的角度出发,综合考察商业贸易、人口密度、劳动分工、城市腹地等因 素,并结合流域分布图,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存在九个具有城市化和经济史意义的区域,即 岭南、东南沿海、长江下游、长江中游(施氏曾从长江中游分出长江--赣江区域作为另一 区域)、长江上游、西北、西南、华北、东北。施坚雅认为,中国的市场体系包括八个等级 的区域经济中心模式,从上至下依次为:中央首府、地域首府、地域城市、大城市、地方城 市、中心市镇、中间市镇、标准市镇。标准市镇的初始形态是农村墟市一类的基层集市。基 层集市是构成中国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在基层集市中,施坚雅估计一个成年人一生中可能赶 集1 000次。在理想状态下,基层集市的空间分布意味着18个自然村以六角形围绕着一个集 市。比集市高一级的市镇则是基层集市呈六角形所围绕的经济中心。施坚雅曾对以重庆为中 心的长江上游区域进行典型分析,研究了农村墟市及集市交易范围,乃至全国若干区域的经 济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施坚雅试图运用这一模式分析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变化。他注意 到如下特征:中心地区往往是国家政权强有力的地方;阶级分化一般在落后的边缘和高度商 品化的中心地区比较显著;在半商品化的近中心地区,自耕农比例较大;民众运动一般源于 边缘地区等。施坚雅声称,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单元不是省或府,更不是整个帝国。行政区划 和朝代分期的时空理念,对于经济史研究毫无意义。在考察中国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时, 把明清时期的中国视为单一整体的方法是不足取的,注重不同区域的内部特征才是合理的研 究途径。中国的各大区域是有序的整体,均有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 发展周期,这种周期应取代王朝更迭周期成为学者们解构中国历史的基石(注:有关施坚雅的评介,参见[美]黄宗智《三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兼及明清史)的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9期;吴宏元、赫治清《<中华帝国后期的城市>简介》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10期;林永匡《"自宋至一九○○年中国社会和经济史"中美 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12期;诸葛计《关于中国社会及经济史 (自宋至1900年)的中美学者讨论会概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经济史》1981年3期;史明正《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5期;王旭、赵毅《施坚雅宏观区域学说述论--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探索》,《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2期;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第4章"区域贸易、城市系统与市场网络";范毅军《明清江南市场聚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新史学》1998年9卷3期;王卫平《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场体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4期;行龙《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清史研究》1998年4期,等等。)。尽管"施坚雅 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硬伤",需要对它进行多重的证实或证伪工作,但它对明清市镇经济 研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以开阔深邃的研究视野、学科综合的思维优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