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大历史的视野看邓小平
思想史视野中的考古与文
历史理论的新视野与自由
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
环境史视野与经济史研究
自然灾害、环境危机与中
视野、思路与史学研究
人学史观视阈下的中西大
东西方近代化比较视野中
历史视野下的国外中国海
最新热门    
 
宏观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现代化史学

时间:2009-7-24 13:50:55  来源:不详
nbsp;  ①  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序言”第1页。
    ②  还有论文集:《从“西化”到“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译著: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分裂一一第三世界的兴起》、沃勒斯坦著《现代世界体系》、[日本]依田熹家著《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等。专著:张少华著《美国早期现代化的两条道路之争》、严立贤著《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和国内市场》、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一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时和兴著《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林承节主编《印度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刘祖熙著《改革和革命一一俄国现代化研究(1861—1917)》、王加丰著《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等等。
③  此外还有易升运著《西学东渐与自由意识》、文权著《东方的觉醒一一近代中印民族运动定位观照》、范铁城著《东方的复兴一一中印经济近代化对比观照》、严昌洪著《西俗东渐一一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赵军著《折断的杠杆一一末新政与明治维新比较研究》。而由章开沅、罗福直主编的《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则是这一课题带总结性的研究成果。
 
从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更多的史学家的研究视角自觉不自觉地与现代化的问题联系起来。这时,研究近代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论著增多了,研究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问题的论著也增多了,从各种问题、各种角度探讨中国早期现代化问题的论著更是屡见不鲜。许多属于传统内容的研究课题也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进行审视,如1998年各地举行的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学术讨论会,研讨的主题就是“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1999年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的时候,许多研究者提出的课题就是“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不难看出,近年来现代化研究正形成一个新的学术热点问题,许多著作都是在从不同角度论及现代化问题。

综观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史学,其基本上是宏观视野下的历史研究,与传统史学不同,它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追述和考证具体的历史事实,因而体现在方法论上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重视理论在研究中的作用
 
在这方面罗荣渠教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总结了西方自二战以后特别是在60年代兴起的现代化研究热潮中出现的诸多的现代化理论,以唯物史观重新构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这些理论成果体现在他的《现代化新论》和《现代化新论续篇》中。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这方面的其他著作还有:俞新天编《现代化理论研究》、尹保云著《什么是现代化一一概念与范式的务院总理探讨》、周穗明等著《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胡承槐著《现代化:过程、特征与回应》等。
 
现代化的研究首先兴起于西方,我国学者的现代化研究包括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研究,自然要借鉴西方学者的现代化理论。近年来,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为基础的美国现代化理论,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布莱克的“比较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亨廷顿的政治现代化理论,英格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以及对西方主流发展理论提出挑战和背叛的普雷维什和多斯桑托斯等人的依附理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都是现代化研究者关心的理论。为介绍西方的现代化研究,罗荣渠主编了美国学者亨廷顿等人撰写的论文集《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研讨》,杨豫、陈祖洲翻译了美国学者布莱克主编的论文集《比较现代化》,谢立中、孙立平主编的《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使人们对西方的现代化理论有了更多的了解。
 
尽管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学者的现代化理论,但我国的现代化研究与西方的现代化研究又有很大的不同。罗荣渠提出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构想值得特别关注:
 
首先,他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础,力图阐明现代化的动力问题。他认为:尽管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异常复杂的运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