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60年来美国史学多元性发
近五十年来的史学理论研
五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唐
近五十年来我国蒙元史史
近年来九品中正制研究综
近年来日本的元史研究
近百年来魏晋至隋地方行
十年来国内魏晋南北朝乡
最新热门    
 
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历史学

时间:2009-7-24 13:50:57  来源:不详

①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杜2003年出版;
②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③彭慕兰:《世界经济史中的近世江南:比较与综合观察》,《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④仲伟民:《学术界对前近代中国研究的分歧——以彭慕兰、黄宗智的观点为中心》,《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⑤王家范:《“西学东渐”还是“西学东变”——彭慕兰<大分流》打破“欧洲中心主义”了吗》,《文汇报》2004年5月16日;
⑥王家范:《中国社会经济史面临的挑战——回应<大分流>的“问题意识”》,《史林》2004年第4期。

关于新时期史学与现实关系
 
 
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以不同形式经常被提出。如何正确认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是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当代史学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其中以下三个问题颇引学者注意。
 
    1.史学脱离现实的原因反思
    新时期讨论史学与现实关系问题的前提是,新中国史学、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的史学没有很好地适应新的社会时代发展,或者说史学发展与现实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但是,对于史学与现实间存在的矛盾或脱节,学者们的具体看法是不同的。
    一种较普遍的意见认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重心和对象没有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造成的。如民主革命时期建立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是为民主革命服务的,中心理论是阶级斗争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转移,但是。史学研究继续把主要精力放在原有的领域和课题上,视以反帝反封建为中心的史学体系“为唯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史学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迟迟未能到来”.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研究依然局限于“阶级斗争及其斗争最高形式——战争”。
另一种意见认为,是整个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方法论存在缺陷造成的。史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其社会功能的显现需要史家在研究中注入其意念与思想,使逝去的历史变成“活着的”历史,达到历史与现实的相互体验和照察.但我们的史学研究大多是为历史而研究历史,过多地讲“求真”与“求实”,割断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这种研究除了“学术”价值外,很难为现实生活提供什么。多年来史学研究方法自然科学化,把史学作为昭示历史真理的工具,使历史被剥夺了进入现代的活力和方式,价值与传统、历史与现实相分离。史学研究根本上是关系人的自我理解和意义,历史真理不是历史事实,而是“在历史中变化着的人的自我知识”,因此,史学研究不能仅仅工具性地去发现历史真理,即史学发展需要加强主体意识及其价值的参与和渗透。
 
    2.如何认识新时期条件下的史学功能
    一种较普遍的意见认为,时代条件的变化使史学的社会功能难以实现或减弱。随着历史的发展,今天的社会与过往的社会有了很大或本质的区别,因此史学的借鉴、教育等功能必然极大地减弱或丧失。史学能在古代产生借鉴作用,主要是因为传统社会发展十分缓慢,前一时期的历史经验对后一时期的社会往往有较多的类比性和借鉴性,而现代社会形态及其状况与传统社会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历史上治国的方法和经验教训,“能为现实提供的启示变得越来越有限了”。今与古有联系,但更有质的区别。在同一社会形态下,“鉴古知今”的可能性要大些,如社会制度变了,“鉴古知今”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小。特别是近代以来.社会变迁日益加速,新象杂陈,“历史对现实、未来的借鉴、预示作用便越来越少”,所以不要对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期望过高。也有学者指出,史学在过去被当作预言未来的工具,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说明了预成论的非科学性。
    另一种意见认为,上述观点不同程度地否定了史学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因为借鉴功能和教育功能是史学最主要的社会功能。这些观点看到了因古今历史的巨大变化,导致史学的借鉴功能和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面临重大的挑战,虽是对现代史学功能的认识的深化,但是缺乏具体分析,比较片面。我们不能笼统说史学的借鉴功能已经丧失,古代史对今天的借鉴意义固然是减弱了,但近现代史对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借鉴和教育作用。同时,以古今不同来完全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