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60年来美国史学多元性发
近五十年来的史学理论研
五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唐
近五十年来我国蒙元史史
近年来九品中正制研究综
近年来日本的元史研究
近百年来魏晋至隋地方行
十年来国内魏晋南北朝乡
最新热门    
 
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历史学

时间:2009-7-24 13:50:57  来源:不详
佛家和道家学者争高低,便不能不把佛学和道家的理论中可以汲取的部分尽量加以汲取,在这个基础上,到南宋便形成了理学家这一流派,故宋代新儒学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4)政治制度:宋代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其突出的现象是封建割据势力始终未能得逞。进一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但为元明清所继承,而且又采取各种措施有所加强,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近年,有的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宋并不能与唐、元等朝代并列,宋在当时也不是最“隆盛”的,真正“隆盛”的应是它的宗主国辽、金和后来灭它的蒙古;对宋在中国历史上的专制、懦弱、腐败、卖国和反动性不应忽略。
    第一,宋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王朝。众所周知,唐、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即统一了中国的朝代,而宋不是。在宋存在的历史时期,中国南有大理,西有西夏,北有辽、金、蒙古,宋只是当时的一个割据政权,即一个以汉族人为主体的地方割据政权。同时,宋一直未完成统一整个汉族的大业,虽然在太祖、太宗时于公元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北汉等,结束了汉族统治区五代时的十国局面,但对辽所割占的汉族土地——燕云十六州等,始终未能收回。宋联金灭辽时,虽用钱赎回了一些土地,可旋即丧失的国土更多。宋作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没有资格与唐、元等统一王朝并列。
    第二,宋在中国当时的割据政权中最懦弱。在中国当时与宋并存的各王朝如大理、辽、西夏、金、蒙古中,表面上看,大理最弱,如地狭人少,武力不强,但大理一直未遇强敌,能安于一隅,是个独立的政权.宋则不然:北面相继受辽、金和蒙古的压迫,西面受制于西夏。如宋、辽的“澶渊之盟”,宋不仅不敢讨要燕云十六州,且每年要向辽输银三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增银十万两和绢十万匹;宋、夏议和,西夏虽名义上向宋称臣,但宋每年要“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在各节日及宋、夏元首生日,再要加“赐”。宋、金联合灭辽,宋把向辽所纳的银、帛,一下子都给了金,并有所增加,金嫌不够胃口,灭掉了北宋。南宋时,宋、金议和,宋除向金割地外,每年要向金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蒙古南侵,宋多次要求议和:割地和纳银、绢,但蒙古不答应,最后为蒙古所灭。一个如此懦弱的宋,无法与唐、元并列。
    第三,宋在当时基本上是一个不独立的政权,即辽、金的附属国性质。宋天子从北宋的“澶渊之盟”开始,就是辽的“侄皇帝”,要称辽萧太后为“叔母”;宋从南宋的“绍兴议和”起,就向金“称臣”,如当时宋高宗给金人的国书是:“臣构言”。
    第四,诚然宋在文化、教育、科技、经济上确较繁荣,但必须清楚:(1)这种繁荣多为畸形发展。以文化为例,宋最发达的学科是哲学,即理学,两宋300多年,出了一大批理学家,大部头理学著作一本接一本,但研究的都是远离现实的“性理”。对抵御外敌丝毫无补;相反,宋没出一本有用的军事或外交著作。(2)这种繁荣都没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如:宋虽发明了火药,但军事上怎么都处劣势;经济实力强,养的多为“冗兵”等。(3)这种繁荣在现实中往往呈负效应。宋在经济上越繁荣,招来异族的掠夺就越严重,向异族纳的银、帛就越多;活字印的书越多,人们越空谈“性理”,越不想抗战;科举取士越多,越无才可用,甚至奸臣辈出;火药越多,宋的可偏安领地越少;指南针越多,越找不到可供流亡的生路——陆秀夫只好抱着南宋最后的小皇帝跳海。
第五,对宋所处的历史时期科学的定位应是:“五代十国六朝”,简称“五代六朝”。“五代”,即“五代十国”,与传统说法无别;“六朝”。指辽、大理、宋、西夏、金、蒙古。也就是说,唐以后的中国史的脉络应是:“唐——五代六朝——元”;而不应是:“唐、宋、元”,这样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情。
 
    主要参考文章:
①邓广铭:《谈谈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3期;
②漆侠:《宋代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文史知识》1985年第2期;
③孙景坛:《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体评估新探》,《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关子2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
 
 
    有的学者认为,提倡上下延伸从时间上走出中国近代史,同时横向会通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