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
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唐前期的太子问题及其政
清代刑案中记录的蒙汗药
清代前期的官商
试论清代色情业的发展与
清代妖术恐慌及政府的对
清代的“家人”
清代八旗驻防将军兼统绿
论清代的人口流动和婚姻
最新热门    
 
清代前期的民商(1)

时间:2009-7-24 13:51:11  来源:不详
   前人对代商人已有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十大商帮的探讨,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但从这些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多数的研究都侧重于区域商人、商帮,而区域商人、商帮都不能代表所有的清代商人。一般来说,凡是从事经营活动的人都属于商人的范畴,大量的散商、小贩也都应该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商人的分类标准很多,1这里“以其是否承担政府经济任务”,将商人“分为两大类:”官商和民商。2本文准备对民商进行论述。3

一 民商概论

民商不直接承担国家经济任务。其在商人整体中占绝大多数。民商中又可按资产的多少分为大商人或称富商、中等商人或称一般商人、小商小贩等不同等级。有多少资本才算作大商人,有人研究指出:清代商人“其资本大者常以万金为限,(但上限不会超过十万两。),以下则数千、数百两不等。”4木商“资本非巨万不可”。5有多只商船的海商也有数万资本。嘉庆二十年,江宁城外有砻坊三十二家,“每家有粮万余石,是三十二家所贮足敷城中三月之食。”6如果每石按一两计算,每家就有银万余两。据史料记载:“巨富不过万金,以一二百金设典铺,亦称富商。”7但不同地区的情况也千差万别,虽然同是当商,资本则多少不一。如“黔省苗疆地多瘠硗,民鲜土著,其客久成籍,并无殷实富户,即外来商贩多系微本经营,间有盐商当店均非挟有厚资。”8在江西,“省会两首邑地方仅有当铺十二座,并无徽商大贾,皆系本地商民,资本无多。”9具体到每一个商人,不同时期他所有的资本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史料记载进行相对的具体的分析,用上限或者下限的大概标准来划分不同等级的商人,尽管这种划分标准并不准确。富商的资本可能在万两以上,他们的人数不多,如果把商人整体看作一个金字塔,那么顶尖的就是富商。

一般商人位居金字塔的中间部分。他们拥有的资产可能有很大差别。乾隆四十二年“李添淦系山西汾阳县人,向有黄字四十一号海船一只,”雇觅了舵工、水手,“伊侄李章、李元成随船,携带二百七十千钱,文银二百两,并带伙计蓬莱县人王,布匹银钱,驾往关东生理。”10这个山西商人拥有海船和百两以上贩运用的资本,可看作是中等商人。乾隆四十二年,在通州有张圣如等二百二十余名粮商。他们从各处贩运来通州的麦子有五十三万九千余石。11平均每个商人有二千余石,如果每石按五钱计算,每个商人就有千金资本。乾隆年间,有人在无锡,“以数百金开棉花庄换布以为生理。”12从当时的情况看,恐怕能从事长途贩运,或拥有一家以上店铺,资本至少需要百两以上,所以,资本在千两到百两之间,大概可以是衡量中等商人的一个标准。

小商小贩人数众多,分部很广,他们处于金字塔的底层。在乡村有“米贩、布贩、炭贩、茶贩、烟贩、菜贩、笋贩、鱼贩、瓜果贩、姜薯贩、鸡鸭贩、竹木贩诸贩皆肩挑背负,自乡闾贩至城市,朝去暮还,其事劳其利微。”13顺治年间,遵化县周光祚借本经商,一日从山东买布回县贩卖后,身上“有铜钱二千四百文,还有白布二匹。”14在城市“有摇小鼓两旁自击,卖……胭脂胡粉之属者;有……磨镜洗剪刀者;有……卖彩线绣金者;有……卖零星缯帛者;有……卖油者;有……卖豆末者;有……卖蒸羊者;有煮豆入酒肆撒豆胡床以求卖者;……往来梭织,莫可殚纪。”15这些小商小贩有土著人,也有外省人,常常是小本经营,或贷本营生,资本一般在百两以下。

商人发展的过程,具体到每个人会有不同,但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从小商小贩发展成为中等商人、大商人。“陈见山苏州人,尝卖药邗上,以此起家,开有青芝堂药材,为扬城第一铺。”16安徽人程呜岐“幼极贫,嗣佣趁木排,勤慎愿悫,客倚重之。贷赀贩木,乃渐饶裕。……道光年间岁饥,买谷数百石,减价平粜。”17“徽州王某少客镇中,营布业,寻为永昌典夥,积数十金,归娶妇,生子。复为典中总管,岁多赢余。”18山西商人“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赀,始归纳妇后,仍出营利”。19恐怕大部分商人是从小商小贩小伙计起家的,然后再从中等商人发展到富商。夏源泰“其先本成衣匠,开一铺,”后为木商夥计,“遂发财,”“在齐门西汇开木行,家道甚殷。”20宁波商人也是从小本经营开始,逐渐发展,至“家渐殷实”,或“积累巨万”的。21乾隆五十六年二月初十日,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