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
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唐前期的太子问题及其政
清代刑案中记录的蒙汗药
清代前期的官商
试论清代色情业的发展与
清代妖术恐慌及政府的对
清代的“家人”
清代八旗驻防将军兼统绿
论清代的人口流动和婚姻
最新热门    
 
清代前期的民商(2)

时间:2009-7-24 13:51:11  来源:不详
   四 民商与官员、政府的关系

商人与官员、政府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而且不同商人对官员、政府的态度也不同。大商人多结交官僚,投靠政府,最常用的方就是报效、捐输。嘉庆五年,山西商人捐输“一百四、五十万,”最后达“二百万”。70也有的商人直接与官员合伙经商,乾隆年间,浙江巡抚王#望“同本县人郭蔚青、王希皋等在京中夥开聚华银楼。”71还有的商人领官员资本经营,“布商陈天石新领〔徐〕乾学本银十万两,见在大蒋胡同开张当铺。”72更有甚者,商人和税官联合起来,一方偷税漏税;另一方贪污税款。时人指出:“至完税之法,试以所闻,浒墅关一端言之运米百石者,关吏教之报三十石,验过则云实米四十石,应倍罚作八十石,仍少完二十石。若实报百石,所费且不止百石,其弊如此。”73 因为双方获利,所以这可能是经常使用的办法。

商人之所以结交官员,报效政府,是因为可以从中得到好处。每当备战之时,“米价加昂,各物亦贵,凡有田地及贸易之人获利甚厚。”74“数年以来,归化城商人糊口裕如,家赀殷富,全赖军营贸易生理,又全藉驼只牛马脚力,即为商人营运之资本。”75但也不是大部分商人都能发战争财,有的富商对官员、政府是一种既想依靠,又怕盘剥,又恨又怕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反映在当时文人抱怨官员苛刻诛求的笔墨中,“三晋富民,吝于财而怕官,乃牢不可破之风气,至亲密友贷十金且有难色,一胥吏挟持之数千金,立即解囊。”76由于封建政府的专制统治,商人惧怕官员、政府,想取得他们的支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前述张圣如等二百二十余名商人,从各处贩运麦石到通州,当年春间雨水少,粮食短缺,皇帝怕他们囤积粮食,高抬时价,派刑部尚书胡季堂等官员前往调查。经官员“详加晓谕,该商等惶恐伏地,咸称我等贩粮获利已历有年,一丝一粟皆被国家恩惠。今岁偶值雨泽稀少,市价昂贵,我等小民不知大义,将存贮麦石未能及时减售,即属罪无可辞。今蒙白宣示,如梦方醒,我等具有天良,岂容再行观望,惟求准我等减价出粜就是恩典。”于是,商众决定照依时价,每石减二钱速售,两月内全行销售。上奏后,奉旨“著加恩止令减价一钱,宽限四个月。”商人囤积粮食,政府管理是正当的,但字里行间反映出,商人对皇帝、政府的那种诚惶诚恐的心态。

从一起官员索贿案中,可以更楚地看出官员和商人各自不同的心理。嘉庆十年,山西沁州知州乔维镛上任伊始,就向该地最富商人骈时若索借银二千两,骈未应允。第二年,原运商张三益举报沁州殷实首户骈时若承担运盐。于是传唤骈到省画押。因骈有病,由骈尔骏代父赴省画押充商。画押之后,骈尔骏又怕充商赔本,即找乔维镛呈告无力充运,想退商,并说如能退商有酬谢。乔因此索要银两,骈送上银一千一百两,乔不答应,又立借票一万两。骈时若得知此事坚不付给,也不承运,于是乔命衙役抓骈家人,由此骈控告乔。77商人反对官员勒索,但为了达到目的又不得不对官员行贿,官员做官则为发财,一上任就索贿受贿。

一般小商小贩与官员、政府没有那种直接关系,所以也难得从官员、政府那里得到好处,反而深受欺压。小商小贩近距离贩运,常常被官员勒索。顺治六年四月内,有山西小商人“牵驴一头,在本县〔三原县〕发卖。〔官员龚尚义〕指称漏报税银,……除完纳正税外,尚义又……索本客银三两入已。”78雍正八年二月间,山西阳曲县民续其先,“在太原县买有白布二半匹,例不上税。经过该县市口,有该县收税家人周姓,”向其索税,并锁至知县处,后受刑至死。79“粤西地方,看守城门之兵丁往往借盘诘为名,遇小民肩挑薪蔬米豆等物入城货卖者,必攫取些须,以资食用。”80也有官员借巡查商人偷漏税款之机,向商人勒索的事情。“浒关向设巡船二只,……每船水手十余名,各人私蓄小船,悬挂巡拦灯笼名目,遇有货船即索税票验看,无者将所有货物搬运而去。更且乘机强夺愚民零星布帛等类,在漏税者认为巡拦不敢声张,其实货未报官,皆饱囊朋分。”81

在大量的碑文中,记载了基层政府强买强卖,强迫店铺当官的情况,“如州县买办米薪布帛各项什物,不问时值,止给官价,亏短实多,商贾深受其累。”82说明这是极普遍的现象。基层政府勒索商人还有其他方式。山西平陆县茅津渡口,是商人过渡之地,“向有分取渡钱陋规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