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
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唐前期的太子问题及其政
清代刑案中记录的蒙汗药
清代前期的官商
试论清代色情业的发展与
清代妖术恐慌及政府的对
清代的“家人”
清代八旗驻防将军兼统绿
论清代的人口流动和婚姻
最新热门    
 
清代前期的民商(2)

时间:2009-7-24 13:51:11  来源:不详
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129根据许多人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产生商帮的地方,那里人们的价值观念就不贱商。有的研究者指出:由于受到商业利润的导引,趋利心态已成为一种社会思潮。130可以说,东南各省、沿海地区的大部分人,至少是不反对经商的。当然也有一些人贱商,如:河南某些县的风俗就是“耻经商”,怕经商,甚至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河南仍有饿死不经商,把做生意看作邪门歪道,全村竟无一人愿意经商的现象。131但这种情况在当时显然已不是多数,因此“普遍贱商”可能不是事实。尤其是官员经商成风,连皇室也有人经商,这种社会风气的变迁,也可以说明,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并非是四民中最下等的。

在当时的社会里,普遍的文化价值标准,是以读书做官为荣耀,为最高的择业标准,士这种职业和经商相比,是地位很高的。因此,对于经商的人来说,想方设法使自己或后代摆脱低职业、低社会地位是自然的。但这仅仅针对职业本身,是职业选择而已。当商人并不一定卑贱,一定被人们轻视。一些人应试不中而去经商,并不以为耻,这在一些地区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人认为:商人“至少必须使自己的后代能晋升为‘士’或‘农’。由是,商人们竭其所能培养‘士’或购置土地,成为‘农’。”“晋升士流的行列的途径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商人都能这样做,或者说都能够做到这样。更多的人是把商业利润投向土地晋升为‘农’。”132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商人把商业利润投向土地,并非是职业选择的变化,更不是从事农的职业,这只是商业利润的一种升值方式而已。实际上商人的日子要比农民好过得多,他们有机会晋升为士,甚至可以购买,而农民则只有读书做官一途,还要看这位农民的家庭经济情况是否宽裕。这也是贫穷农民走上经商之路的原因,所以,商人购买土地根本谈不上是“晋升为农”,只不过是商业资本的一种流向罢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清代前期商人(包括官商和民商)其本身的经营方式,“都与地主制经济的结构是完全协调的。他们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他们用‘货币——商品——货币’的活动方式,以交换为手段,将其触角所及的人和物,统统装到商品经济的车子上来,推动他们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不断前进。”他们“本来就是应地主制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链条运转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在这个链条的运动中起着推动和润滑的作用。”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无论官商或是民商,无论哪种商人团体、商帮,都与资本主义毫不相干;相反,其越是发展,“地主制经济的属性,或者说其封建性,就越明显。”133

清代前期商人的这种性质,并不影响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得十分重要的作用。每遇地方受灾,物价昂贵时,“必须各处商贩源源接济”;134在山“举镇数十万人,尽仰资于粤西暨罗定之谷艘,日计数千石。谷艘至稍希,则米肆拥。……则惟集米商而均米值,为乡之最急务矣。”135在僻处偏隅、边疆、山区等地方,“商不集则财不通”,136“一切食用货物,或由内地贩往,或自外地贩来,不无彼此相需,是以向来商贾贸易不在禁例。”137“一切家常需用之物,皆从远省商贩而至。”138“境内各产不敷民食,必赖商贩接济。”139即使是物产较多的地方,“虽产米豆油饼药烟等货,亦皆候人贩鬻。”140“棉花大有收成,苦无销卖之处。为因连年棉花不实,西客绝迹,今岁有知棉花颇丰,尚犹未至。或新年后必有客至,穷民稍可舒眉也。”141在城市、集镇则更是商贾辐辏,缺之而不可,这方面的史料很多,不再赘述。总之,可以说在经济的运转中,无商不转,无论是商品生产,还是商品流通,不管是分配领域,还是消费领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上,都离不开商人。


注释:

70 《清仁宗实录》卷七一,嘉庆五年七月甲辰。
71 乾隆四十六年八月初十日山西巡抚雅德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48辑,第428页。
72 《东华录》卷四十四,康熙二十八年十月癸未。
73 冯桂芬:《罢关征议》,见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四七,户政二十。
7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