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1949年秋苏联和北朝鲜的
朝鲜战争与平民屠杀
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
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战略
1953年朝鲜停战:中苏领
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
朝鲜战争与美国对台政策
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
中苏领导人对朝鲜停战的
明前期赴朝鲜使臣丛考
最新热门    
 
朝鲜燕行使者所见十八世纪之盛清社会

时间:2009-7-24 13:51:36  来源:不详
克,家门下士依草附木者流,无达大义具巨眼人捉刀所为,德潜不及细检乎?此书出,则德潜一生读书之名坏,朕方为德潜惜之,何能阿所好而为之序!又钱名世者,皇考所谓名教罪人,是更不宜入选;而慎郡王则朕之叔父也,虽诸王自奏及朝廷章疏署名,此乃国家典制,然尚不忍名之。德潜本朝臣子,岂宜直书其名?至于世次前后倒置者,益不可枚举。因命内廷翰林为之精校去留,俾重锓以行于世,所以栽培成就德潜也,所以终从德潜之请而为之序也。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辛巳仲冬月御笔。
德潜字确士,一字归愚,长洲人,官礼部尚书,卒年百三。初著《别裁集》,多载明末遗民,坐载两钱及于他人,今本不足观,序文太苛,德潜之心,其能安乎?不及幸矣。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被视为继王士祯之后领袖诗坛的人物。其人早年困于场屋,屡试不第,至六十七岁始登进士,由编修历官至礼部侍郎,以诗得乾隆皇帝赏识。有《归愚诗文钞》,乾隆序其诗集。七十七岁南归时,乾隆将自己的诗集十四册请他修改润色,以为“朕与德潜以诗始,亦以诗终”,可见沈氏实为一名御用的文学侍臣。沈德潜提出的诗教原则,从儒家传统的诗论出发,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以诗歌的思想内容、社会功用为第一位,肯定诗歌与政治的关系,因此,其诗歌理论最适合康乾之世统治者的口味,最能体现官方的文艺思想。[xvi]乾隆时人阮葵生曾指出:“近日称诗者,推沈宗伯、梦司空两家。沈以江南老诸生,白首遇主,七十成名,十年之中致身卿贰,归田后存问锡赉,寿且百龄,而精神尚清健不衰,近代文人之福,鲜有及者。……”[xvii]此处的沈宗伯,亦即沈德潜。但就是这样一个御用词臣,仍然受到乾隆皇帝的严词指斥。
沈德潜的《国朝诗别裁集》有教忠堂刻本,今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8册。[xviii]该书题作:“长洲沈德潜(归愚)纂评,男种松校字,江阴翁照(霁堂)、长洲周准(钦莱)同辑”。卷首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沈德潜的《国朝诗别裁集序》,序中三次提及钱牧斋及其《列朝诗选》。卷1首列钱谦益,对于钱氏颇为推崇:




[i] 《青庄馆全书》卷63《天涯知己书一》,页509。
[ii] 《青庄馆全书》下卷,页516—525。
[iii] 参见:[韩]文凤宣《扬州八怪画风对朝鲜末期画坛的影响》,载《美术史研究》,2003年第三期。
[iv] 俞彦述:《燕京杂识》,载《燕行录全集》卷39,页294—295。洪大容在《与秀野(金钟厚)书》》中指出:“至若衣冠之变,则愚夫皆能言之,往往见我辈服着,称以明朝旧制,而颇有愧恨之色。惟语及明朝,则皆潸然伤恸。……”(《搢绅赤牍》)
[v] 朝鲜人时常慨叹:“中州衣冠扫地而尽,乃因倡戏而见,岂不痛哉!”(成祐曾《茗山燕诗录》风俗类卷4,《燕行录全集》卷69,页230—231)
[vi] 《金陵集》卷11《序》,见《金陵集》第二卷,页190—194。
[vii] 洪良浩(1724—1802):《燕云纪行》,见《燕行录全集》卷41,页331—332。
[viii] 黄时鉴:《朝鲜燕行录所记的北京天主堂》,见氏著《东西交流史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ix] 李宜显:《往观天主堂六叠》:“闻有天主堂,乃在邻近衕。清昼命驾出,微尘拂长(革空)。寒风帖余威,朔气敛新冻。入门恣眄瞩,架构纷以众。云昔康熙主,创设为瓌弄。盖出西洋道,诞谩如幻梦。碧眼高鼻人,开轩勤迓送。要我看正室,丹雘烂彩凤。飞栱上磨空,飘若云中(羽工)。回视俗间居,殆同伏小瓮。异教方炽蔓,俯仰增慨痛。吾儒所宜闢,哦诗寓晓讽。”(《壬子燕行杂识》,见《燕行录全集》卷35,页299—300)
[x] 《颖翁续稿》卷5《神道碑铭》,《思颖居士自志》,载《金陵集》第四卷,页290。
[xi] 《金陵集》卷20《日得录》,见《金陵集》第三卷,页259。
[xii] 《金陵集》卷20《日得录》,见《金陵集》第三卷,页262。
[xiii] 李基宪:《燕行日记》即载:“副译金在和往见礼部尚书纪均[昀],语次,尚书曰:‘前月礼部转奏时,参闻筵说,则皇帝曰:西洋之学流入红毛国,今方大行,以至国不国,人不人。而中国则严斥之,故不得售其术矣。今闻又入朝鲜,而该国王冲年莅事,严加办理,可想其明白也云云。金译问曰:筵说若然,则与上谕大相迳庭,是何故也?尚书笑曰:四海一家,莫非王臣,皇上虽知其如此,岂可偏斥之乎,所以混囵说去,不露畦畛者此也。大抵洋学之害甚于佛学,佛学则犹知有君父,而洋学则并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