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郑和航海图》并非《郑
郑和下西洋航海图考
郑和下西洋的船
郑和航海的终极点——比
试论郑和宝船
迄今发现最早的郑和下西
明初对外友好关系与郑和
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
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
文明视角下的郑和远航
最新热门    
 
郑和下西洋和中国货币政策

时间:2009-7-24 13:51:38  来源:不详
广泛流传。

所以哥伦布的成就,和文艺复兴的所有成就一样,是对古代希腊罗马学术的继承发扬。他采用的是托落密在公元2世纪制作的地图。这地图认为中国和日本在不远的西面。因为古代地理学说认为地球上只有六分之一是海洋。中国人不知道地圆说,也也没有向东冒险的动力。因为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金银,金银之产地非常确定,郑和不需要往别的地方走,只需直接去非洲找黄金。而哥伦布却因为穆斯林海军控制着印度洋航线,不可能向东航行去找中国。

郑和没找到黄金,但是中国工农业产能巨大,在朝前期,占世界总产值的一半左右。而且有大量出口货物。比如丝绸茶叶瓷器。西方人用金银购买,结果,世界的白银的很大一部分流入中国,中国只买很少西方的制品,欧洲国家的金银大量流失。英国人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向中国出售鸦片。鸦片使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回欧洲。中国政府制止鸦片贸易,由此发生了鸦片战争。

从此可知,中国的自古以来的问题,是产能高而货币少。对金银需求量非常大,而这需求如果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国际性的经济危机。在古代是世界上的金银被中国吸收的太多。在现代是中国成为美国和欧洲的大债主。债主当然人人都不喜欢。如果谁的债主突然死了,那人一定暗中庆祝。债附带着利息,美国的国债利息高于他的经济成长率。利息可以接着买债券,也就是利滚利。如此一来,对美国不是好事。对中国也不是好事。因为美国可能学英国的那一招,用炮舰和鸦片来把收支平衡找回来。但是现在的情况,实在应归咎于美国的帝国政策。他的军费占世界总军费的一半,这使他背上“双赤字(财政和对外贸易)。是他自己想欠债,不是别人想当债主。

现在金银的作用比古代小多了。中国可以自己生产自己的“金银”。就是自己的人民币——坚挺稳定的人民币。中国的人民币是纯人造货币,一天也没有和金银挂过钩。不像美金英镑,以前都和黄金挂钩。这人造货币就是政府的产品。政府垄断发行,控制发行量。这里面有个现象,令所有经济学家不解:中国银行的坏账这么多,为什么人民币不崩溃?不但不崩溃,还被迫升值。实际上坏账就是金矿的小冒头,相当于当年新加坡和高昌。因为坏账实际上就是给民间输送货币。张老板借了银行的一千万,不还了。这一千万坏账就人间蒸发了吗?没有,这一千万被张老板花了。他一花,这钱就流入民间各个行业,从发廊到餐厅,到房地产,到作水泥瓷砖钢筋的,等等,这钱就在市场上开始流通。它一流通,各个行业就有事作了。民间经济就发达了。所以人造货币把中国的经济的最大的问题解决了——不用下西洋或东洋去找;坏账把民间的货币流通量解决了。没有这两个办法,中国将永远被缺少货币而困扰。但是坏账必须控制。因为货币太多了也不行,必须适度。这种控制是用暴力控制的——全世界都是这样。就是谁的欠账就制裁谁。在中国当然比国外更宽松。因为中国的坏账在现阶段有其正面作用——特别是对国营企业发放的有去无回的贷款。不但能救济贫民,还能增加社会的货币流通量。 

于是,中国必须有一强大的政府。在黄金货币充足的环境中,政府的作用比较小。因为政府没有发行货币,和为货币保值的任务。黄金白银为自己保值。充裕的金银,和因此而产生的多边海外贸易,对社会必然带来极大的冲击。这一冲击在西方就是所谓民主化。我们知道英国的民主化起源于国王和议会的冲突。冲突的原因是国王要钱,也就是货币,那时候的货币就是金银。而有钱人不给。这些有钱人的金银是从那里来的?毫无疑问,都是从美洲来的。这些金银从美洲被印第安和非洲奴隶挖出来,然后运到西班牙,然后在落入英国商人和制造商手里。国王想要这些钱,但是有了美洲金银的商人,自己有了力量。黄金和力量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不管男女,部不分国际,都喜欢为获得真金白银工作。有了金银的英国商人购买了武器,招募士兵,和国王打仗。国王的权力因此被缩减。有人说,为什么西班牙没有民主化?而英国民主化了。那是因为西班牙的国王垄断了金银。国王的海军把美洲金银直接送进国王的金库,国王再用这些金银到海外购买便宜的货物。结果海外的民间工商业获得了金银,他们就能和自己的国王分庭抗礼了。在这之前,最主要的财产是土地,而土地不能移动,有军队的国王和贵族很容易抢夺这些土地。但是金银就很容易藏在海外和带着到处走,而且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