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
从流民法看都铎时期议会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
宋元时期的赌博管窥
论民国时期的研究审查与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
最新热门    
 
明清时期的渔政制度及其变迁(下)

时间:2009-7-24 13:51:47  来源:不详
渔户死绝逃亡的现象。
福建兴化府:明初该府共设四个河泊所,弘治《兴化府志》*卷11载,府属河泊所所辖各色业户365户;莆田县莆田河泊所辖业户计980户,船丁300名;黄石河泊所辖各色业户计791户,网丁、哨丁共283名;莆禧河泊所辖各色业户计836户。四河泊所各色业户总计2972户,福建沿海其它府州明初设置河泊所更多,其渔户总人口规模十分浩大。
如前所述,不仅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渔户逃亡、渔民人口减少的趋势,全国其它地区包括沿海一带也同样如此。如英宗正统五年春正月,因“办课人户死亡消耗”而不得不免除“四川建昌卫河泊所课额米四百一十八石有奇”[16]。洪熙元年(1425)冬十月,“福州府连江县河泊所鱼课一百五户皆绝,其课米二百五石四斗无征”,在地方官的奏请下予以除免[17]。隆庆《潮阳县志》卷8《风俗志》载广东潮阳县境内西南江上有蛋户,“男妇皆以舟楫为居,捕鱼为业。旧时生齿颇众,课隶河泊。近或苦于诛求、逼于盗贼,辄稍稍散去。或有弃舟楫入民间为佣保者矣”;卷7载嘉靖三十一年(1552)有蛋户41,嘉靖四十五年已只35户,短短十四年间就减少了6户,可见蛋户逃绝严重。又德庆州“旧额蛋户440户,今(嘉靖年间)不及十之二矣”[18]。廉州府钦州在嘉靖十一年本有蛋户11、口104,其后不久即逃绝3户,惟存8户。蛋民签军,上述11户蛋户中原有军丁76名,然而逃绝了69名,惟存7名,可见逃亡现象极为严重。[19]凡此种种,都说明渔户人口数量渐趋下降。




[1] (清)戴槃《两浙宦游记》(无卷数),第147页。(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第76辑)
[2] 《明英宗实录》卷250,第5415页。
[3] (明)谢晋《兰庭集》卷上《送杨水虞复官沔阳》。四库1244-436
[4]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23《兴国守胡孟登生像记》。四库1265-645
[5] 《明英宗实录》卷74,第1446页。
[6] 崇祯《泰州志》卷2《建置志》。
[7] 《明英宗实录》卷102,第2072页。
[8] 嘉靖《太平府志》卷4《政治志·户口》。
[9] 嘉庆《湖口县志》卷5《食货志·盐课》
[10] 道光《上元县志》卷8《民赋志·户口》。
[11] 民国《高邮州志》卷1《民赋志·田赋》。
[12] 《清史稿》卷133《兵四·乡兵》。第3960页。
[13] 《清史稿》卷362《列传一百四十九·陈昌齐》,第11400页。
[14] (明)陈谟《海桑集》卷2《题渔乐图》。《四库全书》第1232-562。
[15] 《明英宗实录》卷161,第3125页。
[16] 《明英宗实录》卷63,第1197页。
[17] 《明宣宗实录》卷10,第293页。
[18] 嘉靖《德庆州志》卷7《提封志下》。
[19] 嘉靖《钦州志》卷3。
 

二  户籍管理及改革
1.明代牌甲编审
前已述及,明初朱元璋籍定了大量专门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人口为渔户,渔户的管理也有同民户里甲相似的一套制度,设有网首、小甲等。扬州府泰州淤溪薄湖河泊所所辖渔户更直接编为六里,城中又有船户四里,与民户里甲制度无异。渔民以船为家,四时放棹于烟波风浪之中,在沉重的课税负担下最易于迁徙逃亡;据湖为盗、劫掠行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不利于官府税收及管理。因此,对渔户进行牌甲编审以便管理即成为较可行的办。如江西南昌“府东境七里泷,有渔舟数百艇,時剽行旅”,邑人万观“编十舟为一甲,令画地巡警,不匝月,盗屏跡”[1]。明代中叶,江西南康府安义县还发生过宁王驱协九姓渔户助其造反之案;有鉴于此,官府即对渔户进行严格而周密的牌甲编审,如王守仁《行江西按察司编审九姓渔户牌》记载:
拘集(安义县)杨子桥等九姓渔户到官,从公查审,要见户记若干、丁计若干,已报在官若干、未报在官若干,各驾大小渔船若干,原在某处地方打鱼生理。著定年貌、籍贯,编成牌甲;每十名为一牌,内佥众年畏服一名为小甲;地方多寡,每五牌或六牌为一甲,内佥众年信服一名为总甲。责令不时管束戒谕,仍地原驾船梢粉饰方尺,官为开写姓名年甲籍贯住址及注定打鱼所在,用铁打字号火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