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
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
边墙兴废与明清苗疆社会
明清时期的北京教堂与中
夏商时期中原与长江中游
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
唐代长江下游大地产的发
唐代长江下游的茶叶生产
明清北京的马神崇拜及其
最新热门    
 
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机制

时间:2009-7-24 13:51:54  来源:不详
 樊城税关每年征收的落地商税,属于赋税中的杂税。并非所有运抵樊城的货物都要纳税,“凡货物到樊,虽落地,并不交易,贩运他方销售,抵岸时由行户开单报局挂号,盖用截记。临行时报局验明放行,概不纳税”(注:同治《襄阳县志》卷3《食货志·赋税·杂税》。)。与樊城同属大型市镇的沙市,其税收体制完备,财政功能异常醒目。明清时期,荆州府有4所榷关,均设在市镇。其中沙市即有2所,一在沙市界牌脑,叫中关;一在沙市石头厂下,叫东关。另外2所分别是:西关,在筲箕洼;北关,在草市河。沙市亦有药土税局和厘金总局。沙市厘金总局原设分卡百余处,皆赁住民舍。清同治七年(1868)及十年(1871)奉文裁撤,到光绪年间仅存7处分卡,即金龙寺卡、窑湾卡、太子口卡、太师渊卡、下河卡、上河卡、郝穴卡、松滋磨盘洲局、宜都局。另有所谓“洋棚”,系专门为外国轮船载运土货而设。据文献披露:“宜关洋棚,在沙市竹架子江岸。光绪二年,烟台会议准于湖北宜昌添设通商口岸,沙市作为轮船过载之埠,惟不准外国商民开设行栈。凡民船赴轮船拨运货物,非于厘卡挂号不得赴。其运往轮船之货,须呈验完厘券据,方准民船拨运。归巡道委员经理,厘金仍归厘局云”(注:光绪《荆州府志》卷10《建置志三·税局》。)。由此可见,洋棚之类仍属于厘金征收范畴。市镇的房地产亦属于市镇税收对象之一种,清季称为“店捐”。征之于史:
  周礼:地征一为廛布。廛布之目有三(二?),一为民宅,一为市肆,其法见于载师、廛人、司关诸职。今海疆各租界亦有房间之捐,以其所入为修理道路及煤气灯、自来水、警察兵之用。现在各市镇均设警局,立巡兵,收店捐,以佐经费。是即周官廛布之法,取诸民者用诸民。古今如是,中外如是,凡我商民固当共守,担任赋税之义务也(注:光绪《建昌县乡土志》卷1《疆域志·市镇》。)。


      三 乡村基层组织与市镇
  明清时期中国的乡村基层组织十分完备,市镇与之保持着某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史称:“设城关以卫民,不可无乡村市廛以居之,是乡市亦建置之大者也。周礼五州为乡,设乡大夫以掌一乡之政令;五十里有市,设司市以掌一市之政令。今乡镇皆设保甲,或亦古之遗意也”(注:咸丰《应城县志》卷2《建置上·乡镇》。)。清光绪《南昌县志》卷4《方域志下》在论及市镇时明确指出:“平时之词讼保甲,寇盗时之团练,皆轸域于是焉。盖分土田,则以都图;严守望,则以市镇,其大较也。”可见,在某种程度上,市镇的市场行为未能游离于乡村基层权力的社会控制范围之外。清光绪《沔阳州志》卷3《建置志·乡镇》明确指出:“自周礼有酂长、市司之设,而一乡一镇皆得以质剂平民,裕货源而通有无。沔地大物侈,四乡棋布星罗,而又南控大江,北控广汉,商贾辐辏,往来殷繁,百货殢鬻,乡镇之多甲于邻境。朝廷设有乡约、里正,以编保甲而稽赋册,亦大小相维,内外相制之一端也。”湖北黄冈县明代设有2个乡约所,一个在团风镇禅寂寺,一个在阳逻镇蓬莱寺。依清代保甲之法,黄冈县划分厢乡99区,市镇均列其中。清乾隆《武昌县志》卷2《建置志·镇市》言之尤详:“镇分于乡,而扼乎乡之要冲。市不尽设于镇,而足张乎镇之声势。邑之镇,今存其二:白浒,控制江黄,烽堞相望;金牛,领袖湖山,村鼓弗起,城邑倚重焉。市,则江南鱼米所在皆是。士行夷市,不足侈也。”湖北广济县的市镇与基层保甲权力系统关系密切。具体设置为:田家镇,乡约2名,保正1名,甲长4名;武穴镇,乡约2名,保正2名,甲长9名;龙坪镇,乡约2名,甲长6名;县市,乡约2名,保正1名,甲长3名(注:同治《广济县志》卷2《建置志·乡镇》引辛未县志。另据同治《永顺府志》卷3《风俗》载:“乾隆二十五年,知府张天如奉抚宪冯(讳)钤檄饬举行讲约之典,通饬四县:于城乡市镇人烟聚集处设讲约所,选择约正,按期讲约。嗣据永顺县册报,设讲约所二十处……”)。兹以江西南昌县为例,将市镇与保甲之关系列如表5。
  表5 清季江西南昌县的市镇与保甲
  

 

  资料来源:光绪《南昌县志》卷4《方域志下·市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