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心忧天下,魂系史学——
略论马克·布洛赫的封建
近代史;语境;语词——略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
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
唐代皇权高层基础演变
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
唐代马祖和洪州宗
唐代的戒指
最新热门    
 
略论唐代的“钱帛兼行”(2)

时间:2009-7-24 13:52:42  来源:不详
以聚敛著称的杨国忠,

“既居要地,中外饷遗辐凑,积绢至三千万匹。”〔54〕

又如文宗时的郑注,

“既籍没其家财,得绢一百万匹,他货称是。”〔55〕

如此之辈盖可称之为有“绢癖”。其他有绢癖者,虽未必尽如他们之豪,但为数也一定不少。不说自明,他们聚积偌大数量的绢,不惟富豪巨贾不是为了实现它的使用价值,就是贵族官僚也只能是为了向市场进行交换。这反映,在商业中心的长安,绢帛具有多么大的势力!

绢帛之所以具有特别大的势力,原因在于它有着特别广阔的市场。我们知道,早在汉代,中原输出的丝绢就已远及塞外、西域、印度、西亚、乃至于西方的罗马帝国。当时人曾把取道新疆、通往中亚的商道称为“丝路”;希腊罗马人则把中国径称为“赛里斯国”〔56〕,惟当时的输出仍未很盛,所以在较远的地方绢帛还是一种难得之物,被视若奇珍〔57〕,汉代以后,中原多故,丝绢输出未闻有若何发展;直至南北朝后期,始显然又渐趋活泼。到了唐代,一则由于中原生产的发展,绢的产地和产量大为增加;再则由于各族各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交换绢帛的需要加多加切;益以唐帝国的强大为经济交流提供了条件;于是绢帛的市场空前扩大,绢帛成了唐朝对四周各族各国进行交换的强有力的手段。其著者如唐廷与突厥、回鹘……的交易以及对他们的赠与就主要是用绢帛支付的。除此以外,私人和商贾也无不如此。如《旧唐书·赵憬传》载:“前后使回纥者,多私赍缯絮蕃中市马,回以窥利。”《归崇敬传》载:“故事:使新罗者至海东多有所求。或携资帛而往,贸易货物,规以为利。”《党项羌传》载:“〔元和间〕,部部繁富。时,远近商贾,赍缯货入贸羊马。”……都是其例。同时,绢帛还波浪般地经过边疆各族商贾之手,辗转流通到更远的地区。其数量之巨、规模之大竟使一些位于商道上的少数民族也充斥绢帛,并用来作为货币,虽然他们那里并不盛产丝绢。如南诏,樊绰《蛮书·蛮夷风俗第八》载:

“本土不用钱。凡交易缯帛、毡、金银、瑟瑟、牛羊之属,以缯帛幂数计之,云某物色直若干幂。”

又如高昌,直到宋初还有人看到那里在用绢。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四载:“太平兴国六年五月,诏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勋使高昌。雍熙元年四月,延德等叙其行程来上云:……人白皙端正,惟工巧,善治金银铜铁为器及攻玉。善马直绢一匹,其驽马充食者才直一丈。……”把这种现象和前引《敦煌资料》“往西州充使”、“往伊州充使”而借绢的借约联系起来,就可看到那里一贯在流通着绢帛。这些地区的绢帛无疑主要是从中原陇蜀流去的。以上所述,自然只是一些片断的反映,但即此已可概见,绢帛的市场是多么广阔。由是不难理解:为什么绢帛成了最能吸引商人资本的磁石,使得无数的唐商、胡商、蕃商……趋之若鹜地到长安洛阳以及其他城市里去猎取它。

现在要从另外一面来看一看,作为一种商品,它是怎样走到市场上来的。就唐代的社会结构看去,它的来路大略有三:一是皇室、贵族、官僚、地主抛出的剩余消费品;二是农民的部分剩余生产品;三是城市丝织手工业者的生产品。在这三条来路中,当然以第一条为最巨,第二条次之,第三条又次之。这是因为剥削阶级占有绝大部分的社会财富,农民阶级占有直接生产者的绝大多数,而城市小手工业者为数最少的缘故。然而正是第一、第二条路上来的绢,当其进入交换过程之前,却并不曾是商品。不言而知,皇室、贵族、官僚、地主的绢是通过庸调、贡献、禄赐、地租、赂遗……得来的。如李袭誉的绢是靠了那“赐桑千树”;杨国忠的三千万匹是靠了“中外饷遗”……其间并没有什么市场关系。农民的绢是自己生产的;从在永业田上栽桑,到从家内织机上断下匹帛,全部生产过程也都和市场无关。(自然不是丝毫没有,比方置备织机就可能要通过市场。但除此极少的交换外,一般都是自给自足的生产。)只有城市小手工业者,不能不和市场相联系。他们必须购买原料、生活资料……才能进行绢的生产。

从这三条路上来的绢,当其进入交换过程时,又依其来路的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农民用他的绢直接向商贩交换盐铁之类的必需品;城市小手工业者用他的绢去换取铜钱;这在前边已经述及了。这里要说的是,那些为数最巨的、剥削阶级的绢怎样进入市场。假若只从交换的性质上看,那么他们的交换实际和农民的无殊:第一,他们不需要换取铜钱去购买原料和生活资料;第二,他们卖绢的目的是为了换取直接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因此,只要商人愿意接受他们的绢,他们当然用不着先换成铜钱,然后才去购买。而商人呢,如上所述,正在四处猎取绢帛。假若他们交易的对方用绢帛作为手段来购买他们的商品,那正好是投其所好,他们当然也是乐于接受的。这种交易,实际上仍是双方同时互为买主和卖主,不惟不需要“面目滥恶”的铜钱为之媒介,即令是光彩夺目的金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