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的女权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汉代执法思想中的理性因
汉代北部、西南部边郡经
汉代夫妻关系研究
试论我国古代吏胥的特殊
论中国古代官制的品位与
汉代的家学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汉代的“发兵”制度
最新热门    
 
汉代官、私工商业生产关系问题

时间:2009-7-24 13:52:57  来源:不详
汉代官私工商业中是封建生产关系还是奴隶制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问题,是史学界长期未解决的一个问题。甚而连一些主张汉代是封建社会的同志也认为官私工商业中奴隶制生产关系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意见究竟正确与否呢?马克思曾指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他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像中世纪那样工业在城市中和在城市的各种关系上模仿着乡村的组织。”①汉代由于封建地主制的发展和影响,由于农业中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影响,官私工商业中尽管奴隶制残余较多,但封建的生产关系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这有大量事实可以说。本章主要就此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谈一些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09页。人民出版社,1972. 


一、 汉代私营工商业的社会性质

中国古代奴隶制解体后,“工贾食官”的格局被打破了,出现了私人经营工商业而由官府收税的经营方式。春秋战国时这种私营工商业已经得到相当大的发展。西汉时国家的统一和相对安定,为私人工商业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条件。同时,西汉初经济残破的状况也需要发展工商业。正如《史记·货殖列传》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匱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因此,西汉初期除采取一系列政策发展农业外,为恢复发展工商业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汉书·文帝记》载:五年(公前175年)夏四月“除盗铸令”。应劭曰:“听民放铸也。”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春三月“除关无用传。”根据注家的解释所谓“传”是用缯帛和木材做的出入关卡的通行证①。“除关无用传”即出入关卡不用通行证。这就大大方便了商贾和行人的通商活动。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夏四月“弛山泽”。师古曰:“弛,解也,解而不禁,与众庶同其利。”在这种情况下,私人工商业蓬勃发展。《史记·货殖列传》说:“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西汉前期私人工商业的迅猛发展,虽带有较多的奴隶制经济成分,但总的趋向是沿着封建制的轨道前进的。在汉武帝官营盐铁之前,西汉私人工商业中封建生产关系占据着统治地位。从下述事实看,这点应无疑问。

(一) 铸钱、冶铁、煮盐业中的经济关系

西汉初期私人工商业的三大部门是铸钱、冶铁、煮盐。《盐铁论·错币篇》说:“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这说明这三大私人工商业部门是文帝时才在国家允许下得到发展的。但这三大部门并不是一般民人能任意从事的。《盐铁论·禁耕篇》说:“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盐铁论·刺权篇》也说:“鼓铸煮盐,其势必深居幽谷,而人民所罕至。奸滑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所以当时的铸钱、冶铁、煮盐业主是吴王濞、邓通之类的贵族、官僚和曹邴氏一类的豪民,而主要的劳动生产者则是“细民”、“放流人民”、“亡命”、雇工等。这是当时得到广泛发展的一种经济关系。从直接生产者的身分地位来考察,他们是一种封建性的生产劳动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汉书·文帝记》载:文帝十二年春三月“除关无用传。”张晏曰:“传,信也,若今过所也.”如淳日:“两行书缯帛,分持其一,出入关,合之乃得过,谓之传也。”李奇曰.“传.柴也。”师古曰:“张说是也.古者或用荣,或用缯帛。棨者,刻木为合符也。”


“细民”、“放流人民”是西汉时采铜铸钱、冶铁、煮盐等工商业中普遍广泛使用的封建性的直接生产者。《管子·国蓄篇》记载战国时齐国地区铸钱业中的经济关系是一种“民下相役”的关系,即富民役使贫民的经济关系。《管子·侈靡篇》说:“丹沙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子,贫者为之.”这反映了开采丹沙的劳动者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