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
唐代皇权高层基础演变
从74位状元的家世看唐代
唐代马祖和洪州宗
唐代的戒指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
20世纪唐代两税法研究评
论唐代军队的地方化
唐代的“传”与“递”
唐代外官考課的法律程序
最新热门    
 
唐代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

时间:2009-7-24 13:52:58  来源:不详
卷237元和三年七月条,P7653)大批粮食涌入,粮价遂得以平抑。元和六年,凤翔节度使李惟简扶助农桑,“益市耕牛,铸农器,以给农之不能自具者,增垦田数十万亩。属岁屡稔,公私有余,贩者流及他方”。[22](卷238元和六年五月条,P7684)《太平广记》卷31《李珏》条引《续仙传》载:“李珏,广陵江阳人也,世居城市,贩籴自业。而珏性端谨,异于常辈。年十五时,父适他行,以珏专贩事。人有籴者,与籴,珏即授以升斗,俾令自量。不计时之贵贱,一斗只求两文利,以资父母。岁月既深,衣食甚丰。父怪而问之,具以实对,父曰:‘吾之所业,同流中无不用出入升斗,出轻入重,以规厚利。虽官司以春秋较榷,终莫断其弊……后父母殁,及珏年八十余,不改其业。”李珏一家“世居城市,贩籴自业”,是一个专门从事粮食买卖的世家,而且经营有道,薄利多销,效益良好。

粮食的市场销售既表现在各级官市中的粮食交易,也表现在地方草市、墟市中的粮食交易。京师长安东、西两市店肆林立,其中就有专门的粮食行。建中元年,德宗下诏强调继续推行好常平,说“自今以后,忽米价贵时,宜量出官米十万石,麦十万石,每日量付两市行人,下价粜货。”[10](卷49《食货志下》,P2125)是将官粮交给两市粮食行行头负责平稳粮价。长安粮食行中还有“麸行”,有“卖麸家”经营其中。[23]( 卷15《诺皋记下》)幽州范阳郡的粮食行有米行、大米行、粳米行、白米行、麸行等。[12]《唐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记载的也有谷麦行、米面行、酱□行等,并记各类粮食“上、次、下”质量三等的官方指导价, 其中明确提到的有白面、北庭面等,说明销售粮食的行已经形成为专门的商业组织,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的经营特点。《资治通鉴》卷199载高宗永徽五年“大稔,洛州粟米斗两钱半,秔米斗十一钱”;卷212载玄宗开元十三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齐五钱,粟三钱。”到天宝年间,“海内富贵,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24](卷51《食货志一》,P1346)而“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14](卷7《食货•历代盛衰户口》,P152)指的都是官市上的粮价。唐代粮食销售很普遍,各地都有粮市。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了登州、莱州、青州、齐州等地不同的粟米、粳米价格,悬殊较大,完全是市场价格。《唐国史补》卷中记载,“江淮贾人,积米以待踊贵,图画为人,持钱一千买米一斗,以悬于市”。通过广告手段以招揽消费者,显然是为了把囤积起来的米以较高的价格迅速卖出去。《唐大诏令集》卷117《遣使宣抚诸道诏》说:“访闻江淮诸道,富商大贾,并诸寺冠,多滞积贮,坐求善价,莫就贫人,致令闾里之间,翔贵转甚。”许多人从事粮食的囤积居奇以谋利。文宗太和六年,河中晋绛地区发生旱灾和蝗灾,“粟价暴踊,豪门闭籴,以邀善价。(王)起严诫储蓄之家,出粟于市,隐者致之于法,由是民获济焉”。[10](卷164《王播传附弟王起传》,P4279)《太平广记》卷350《浮梁县令》条引《纂异记》载:“浮梁张令,家业蔓延江淮间,累金积粟,不可胜计。”《云笈七签》卷121《道教灵验记》载庐州巢县人万,“家富,开米、面、彩帛之肆,常用长尺、大斗以买,短尺、小斗以卖,虽良友劝之,终不改悔。”《太平广记》卷244《龙昌裔》条引《稽神录》载,“庐陵人龙昌裔有米数千斛粜”。吐鲁番阿斯塔那184号墓所出《唐家用帐》载“五月五日,六十籴面”,[19](P294)即用了六十文铜钱买面。这些都说明粮食作为商品被广泛出售,粮食运输繁忙,需求旺盛。

二、经济作物的种植生产方面



唐代商品性农业的发展还表现在经济作物的种植开发方面,其中茶叶的商品性生产是最为突出的亮点。桑麻棉花、甘蔗、水果、蔬菜以及药材、花卉等的种植生产,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商品性经营和商品化趋势。

1、茶叶的商品性生产 唐代茶叶生产已经完成了从采摘野生茶叶到科学种植茶叶的转化,生产方式有了质的飞跃,在茶树栽培、茶园管理及茶叶制作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唐代茶叶的商品性生产自唐中期以后异军突起,不仅表现在茶叶产量的巨大、茶叶名品的涌现上,而且表现在茶叶贸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