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
关于“尧都平阳”历史地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问
环境史学是20世纪六七十
20世纪后半叶史学社会功
最后的盛世,最值得探讨
从“市场”角度探讨世界
关于北京皇城整体保护工
新发展观下文物保护科技
博物馆界保护无形遗产的
最新热门    
 
探讨拓跋早期历史的基本线索

时间:2009-7-24 13:53:37  来源:不详
字,历来为难,难就难在衡量的标杆难竖。我觉得上述几点,就是评介《拓跋史探》所含研究工作的几根最重要的标杆。除此之外,即便还有另外的标杆,也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竖立,那是后话,且先搁下。就基本面上总括说来,田先生这次选定的,实在是一项意义深远又困难重重的研究。说意义深远,是因为其不仅关系到魏晋南北朝史或北魏一朝的研究,也关系到了整部中古史发展递嬗的枢纽和东北亚古代民族关系格局的转移。说困难,是其并没有多少新材料可据,旧史料又充满了疑团和问题:可资借鉴的杰出成果不少,仍足发挥和阐扬的余地不多。因而《拓跋史探》所收各文的研讨,不止是一如既往地体现了田先生过去开题运思的法眼和惯解难题的才华,更体现了一个真正的史家在追求历史真谛时的无畏勇气和广阔胸襟。而田先生此番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固亦主要倚仗了他那田氏标牌式的识力和理论架构能力①:更以令人吃惊的谙练程度,示范式地在解析拓跋史诸长期悬而未决之题时,融贯综用了文献学、民族学(人类学)和考古学方法。也正是因此,田先生此番对早期拓跋史的探讨,也再次超越了自己以往的研究高度。 
—————————————————————— 
    ①  在田先生的著述中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现象之间新的联系和因果链条既被建立,有关问题及其演变的脉络随之便被凸显,而与之相应的结构性理解或新的诠释体系,也就蕴含于中了。我以为这是田先生所示理论架构工作中最优美的部分。

二、本书的主要贡献和启示
 
田先生《东晋门阀政治》一书的最终结论有曰:“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只是北方民族纷争,一浪高过一浪,平息有待时日,江左才得以其上国衣冠、风流人物而获得历史地位,才有门阀政治及其演化的历史发生。”这是在1986年,从中我们已看到田先生的目光投向了江北,投向了代北茫茫的草原。一晃十余年过去,到1998年,《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一文发表于《国学研究》第五卷,将届七十五高龄的田先生,围绕着道武帝时“子贵母死之制”和“离散部落之举”背后的现象和联系,深入探讨了神元以来君位传承及其常与“后族”关联的种种问题。到2000年第3至4期《中国史研究》连载《代北地区拓跋与乌桓的共生关系》长文,在前文所示后族问题常为乌桓问题的基础上,正面考察了拓跋与乌桓关系的各个侧面,及其对于拓跋早期发展史的意义。接着《历史研究》2001年第一期发表《代歌、代记和北魏国史》,继前文对《序纪》内容的深入解读之后,揭出了拓跋部族从口述史到成文史,从部族史诗到王朝国史演变过程的种种窍要,这又为重新深入理解拓跋早期史料和北魏国史系统牵连的问题,提供了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次年,田先生将此三文及相关诸文辑集成《拓跋史探》,在《前言》中开头便道:五胡十六国这个破坏性特强的时期的结束,归根到底是五胡之间及其主体部分与汉人之间关系发展和逐渐融合的结果,“但是,在这漫长过程行将结束而又尚未结束的时候,为什么是拓跋部而不是别的部族,担当了促生催死的任务呢……我要强调的是,没有拓跋部在代北百余年的发育,也就没有足以稳定地统一北方的北魏。”
    就这样,我们已亲身见证了魏晋南北朝研究史上重要的一笔。上引《东晋门阀政治》结尾和《拓跋史探》开头的这些文字,十分楚地把拓跋部在代北百余年酌发育,与未来北方地区的统一和稳定,与一个时期内南北全部历史运动主流部分的走向,也就与我们前面所述“整部中古史演变递嬗的枢纽和古代东北亚民族关系格局的转移”,紧紧联系到了一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上述三篇文章为代表,田先生此番研究的主要贡献可以归结为:从君位传承与后族的关系、拓跋与乌桓的共生关系入手,通过对一系列史实和问题的重新梳理,揭出了神元至道武帝百余年中,拓跋部发展过程所围绕的专制皇权的逐渐树立和族际关系的日趋融合这两大主题。同时又针对《序纪》这份拓跋早期史的基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