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
关于“尧都平阳”历史地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问
环境史学是20世纪六七十
20世纪后半叶史学社会功
最后的盛世,最值得探讨
从“市场”角度探讨世界
关于北京皇城整体保护工
新发展观下文物保护科技
博物馆界保护无形遗产的
最新热门    
 
探讨拓跋早期历史的基本线索

时间:2009-7-24 13:53:37  来源:不详
“兄弟”正如“姐妹”,可以是群婚范围内的所有同性成员,也就只有当“兄弟”仅限于某一父祖的子孙时,兄终弟及才是私有制下父死子继的一种曲折的发展或过渡形式。具体到鲜卑拓跋部,其推举制向传子制的转折,是发生于献帝时期。理由一,是《后汉书·鲜卑传》:“自檀石槐死后,诸大人遂世相袭也。”而据陈寅恪先生研究,献帝拓跋邻正是檀石槐辖下的西部大人之一。①理由二,是《魏书·官氏志》:“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魏书·礼志一》载拓跋君长西向祭天的旧俗,须由宗室子弟七人陪祭;《资治通鉴》一五五《梁纪十一》中大通四年则载北魏皇帝登位的“代都旧制”,须“以黑毡蒙七人……帝于毡上西向拜天”。由此推断,献帝以来业已形成了宗室七姓共奉拓跋氏子孙为君的格局。②理由三,是《序纪》述拓跋君位传子,正自献帝传位其子诘汾始;且述圣武帝诘汾崩后其子力微立,神元帝力微崩后其子悉鹿立,章帝悉鹿崩后其弟绰立,平帝绰崩后兄子弗立,从此拓跋君位皆在神元子孙内部父子相继或兄弟相及。故献帝传位其子,实际上是揭开了拓跋君位传承以父子相继辅以兄弟相及的新纪元。
    当然实际过程决非如此简单。从推举制到传子制,不啻是公天下到家天下、公有制到私有制的转折;是部落民主制遗存不断减弱而专制秩序因素逐渐增长、向后看的传统势力渐消而向前进的革新势力渐长的过程;是拓跋部落组织、社会形态和观念领域的一场革命,也就难免会有重重波折。《序纪》载献帝在世而传子诘汾,似其挟七分国人的余威而强行传位于子,已自情况特殊;载诘汾、力微父子之际“西部内侵,国民离散”,以致诘汾崩后,力微竟须隐名埋姓而依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③又载力微欲传位其子沙漠汗,而诸大人谗杀之,力微欲“尽收诸大人长子杀之”,竟至事变而身死,直至章帝悉鹿立后,仍“诸部离叛,国内纷扰”。凡此种种父崩子立之间的国难,④表明献帝以来,传子制正在冲破传统的推举制,在代表新方向的君长与代表旧势力的部落大人间的激烈斗争中浴血前进,这就是当时拓跋君位传承制度演进的起点。
也正是在这样的起点上,我们才可以把献帝以来君位传承之际的种种波澜和事件,放到传子制的建立亦即专制君权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来加以认识和评价;⑤才可以较为完整地解读《序纪》所载献帝以来的有关世事,包括那个著名的“天女传说”;因而也才可以拉出献帝以来君位传承从推举制转为传子制,经重重波澜至章帝以来进入父子相继在兄弟相及中曲折发展的阶段,再到昭成帝以来传子制方渐稳定而并未巩固的完整线索;并使从属于此的各种头绪,包括母、后之族介入和影响君位传承过程的头绪在内,真正与“拓跋部向专制皇权国家发展的主线索”紧密地啮合到一起。
——————————————
    ①  《资治通鉴》卷七七《魏纪九》元帝景元二年胡注,以檀石槐所统西部大人推演为《序纪》中的宜帝推寅。陈寅恪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六篇《五胡种族问题》四《鲜卑》考其时期,断其当为亦号推寅的献帝拓跋邻。而田先生在“共生关系”一文六《两种类别的代北乌桓》中,有一条脚注误以这条胡注为本指献帝,当改。
    ②  马长寿先生《乌桓与鲜卑》第四章《拓跋鲜卑》二《拓跋部和以拓跋部为中心的部落联盟之形成》认为这是从较为原始的推举制,发展成了推举对象限于宗室八姓尤其是拓跋氏的世选制,但综诸处所载,我觉得马先生所概括的,也有可能是献帝令兄弟七人分领国人以前的情形,因为献帝既传子诘汾,其君位传承事实上已经是七姓共奉拓跋子弟为君,而已不再是君长从宗室八姓中推举出来的局面。
    ③  综《元和姓纂》六《源氏》、《晋书·秃发乌孤载记》等处所载,诘汾另有长子匹孤率部远走河西。是圣武帝欲传子而崩,其情势危殆,似已不得保其众子矣。
    ④  《后汉书·鲜卑传》载檀石槐死后,其子和连代立,“众畔者半”;和连死后,兄子魁头立;魁头死,其弟步度根立。同样出现了传子制与国难纷乱相伴并常须借助于兄终弟及来曲折发展的现象。
    ⑤  如神元帝末年之事变而身死.如果仅仅归因于西晋护乌桓校尉卫瓘借附于拓跋部之汉人卫操和乌桓王库贤而施离间之计,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晋人用间的得逞,是以拓跋君长和各部大人本已围绕传子制而尖锐矛盾为其前提的。
 
    二是结构问题。在考虑拓跋部专制皇权逐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