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关于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近五十年来的史学理论研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基本体系的构建与具体内
最新热门    
 
关于理论更新对于先秦史研究意义的思考

时间:2009-7-24 13:53:54  来源:不详
“惟甲子朝”,绝无月相纪时痕迹;能断定为成康时器的已有几十件,大部分铭文都是非月相纪时;至昭穆以后始发生变化,采月相纪时的铜器渐成多数。这说明,月相纪时法的形成与推广时期是在成康时代,而其巩固定型时期则在昭穆以后。《牧誓》铭文与此相合,恰恰说明其记载是符合周初历史的。(注:由此可知,《周书·武成》以及其他文献中以月相法所记武王伐纣历日,显然是周人于多年以后的追记。当时历法粗疏,推算往往不精,且为多年之后的追记,很难做到准确无误。所以我认为,执着于对《周书·武成》、《逸周书·世俘》之类文献所记月相历日去考证武王伐纣之年,意义是不大的。关于月相问题,笔者过去曾撰《金文月相管见》及《初吉简论》二文,分见《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1期和《史学月刊》1988年第5期。)
    《牧誓》是一篇意义极其重要的文献,其重要性不但在于为我们今天保存和描述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过程,而且还使我们得以透过这一过程,去发现当时社会在组织结构上的奥秘。而这一意义长期以来一直被忽略了,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为了说明这一点,先让我们看看《牧誓》的原文: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摩。曰:“逊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máo@①、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矛其誓。”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纣惟妇人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衍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予尔躬有戮!”
    这篇誓文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是:“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其中的“不愆于”,《史记》于转引时作“不过”,意同。盖太史公转引上古文献时,往往作通俗化的改动,此即一例。
    这几句话,用今天的语言来讲即是:“在今日之战中,你们每向前迈进几步,就要停下来看看队伍是否整齐,你们要努力呀!你们每向敌人攻击几下,就要停下来看看队伍是否整齐,你们要努力呀!”
    多年以前,我在念研究生时攻读《尚书》,每读至《牧誓》此处,总感大惑不解:何以在这样一个激战之前为鼓舞士气而召开的誓师大会上,要再三再四地强调参战者必须努力,甚至讲出“尔所弗勖,其予尔躬有戮”这样严厉的话?
    更加令人难解的是:在两军于交战之前互相逼近的过程中,为什么周人要规定每前进几步就要停下来整顿一下队形?且敌我双方一旦交锋,必然是胶着在一起,战况肯定激烈异常,为什么要每向敌人攻击几下就整理一个队形?这样做究竟又有什么必要?!按照常识去考虑,我们似乎还没有见到过这样奇异的战场情景。
    我曾就此问题询问过师长,并特别去向懂得军事问题的前辈请教,但却一直未能获得圆满的答案。
    其后很多年间,这样一个问题始终横亘心中,不得其解。直至近年,由人类学研究的著作中得到启发,懂得从早期国家族邦社会结构的角度去认识殷商的方国联合体以后,对此问题才豁然解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恰恰是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方国联军那种各具独立性和本部族的利益,而缺乏战场指挥的高度统一性的真实反映。具有统一的指挥是打赢战争的必要前提,各行其是的乌合之众是决不可能取胜的。周武王姬发恰恰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在誓词中予以特别强调。
    方国联军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征伐殷纣,自然是不满殷纣作为盟主的所作所为;但这支联军的基础显然不够牢固,因为它们是由“友邦冢君”及庸、蜀、羌、@②、微、卢、彭、濮等血缘迥异的不同部族方国所组成的,利益各有不同,虽然同在战场,却未必没有首鼠两端、观风辨色以定进退者。且“大邑商”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