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代上计制度论考——兼
尹湾汉墓简牍研究述评
尹湾汉墓新出《集簿》考
从尹湾汉墓名谒木牍谈关
《尹湾汉墓简牍》中有关
山东洛庄汉墓11件被盗
烟雨三峡汉墓与宋城(四
烟雨三峡汉墓与汉赋(十
张家山汉墓竹简研究述评
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典型
最新热门    
 
尹湾汉墓遣策札记

时间:2009-7-24 13:54:58  来源:不详
方目纱也。纶,似絮而细。吹者,言吹嘘可成,亦纱也。”则“吹纶絮”与“纨”、“縠”等同为丝织品。又《汉旧仪》:“凡蚕丝絮,织室以作祭服。祭服者,冕服也。天地宗庙羣神五时之服。其皇帝得以作缕缝衣,皇后得以作巾絮而已。”《太平御览》卷七一六《服用部》引作"皇后得以作絮巾",卷八一九《布帛部》引作"巾絮"。无论“巾絮”还是“絮巾”,都是经过织室加工的产品,而不是“蚕丝絮”之“絮”。
  王念孙认为“絮”、“帤” 可通。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上》:“玉府,掌王之燕衣服。郑注:‘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襗之属。’家大人曰:‘絮与帤通,亦巾帤也。’”其说甚是。《说文解字》巾部:“帤,巾帤也。”“巾帤”就是“巾絮”。
“冒絮”、"陌頟絮”,或即“络头”。《方言》卷四:“络头,帞头也。纱缋[上‘髟’下‘贵’]带、[上‘髟’下‘采’]带、帑、[‘巾’+‘奄’]、幧头也。自关以西,秦晋之郊曰络头。南楚江湘之间曰帞头。自河以北,赵魏之间曰幧头。或谓之帑,或谓之[左‘巾’右‘奄’],其偏者谓之[上‘髟’下‘贵’]带。”此处的“帑”读作“帤”,亦头衣名。 《方言》卷四:“幪巾也,大巾谓之[上‘分’下‘巾’]。嵩岳之南,陈颍之间谓之帤。”“帑”、“帤”、“絮”三字,声旁“奴”、“如”相近,形旁“巾”、“糸”可以互换,故三字互通。
  《释名·释首饰》:“绡头,绡,钞也,钞髪使上从也。或曰陌头,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齐人谓之[左‘巾’右‘奄’],言[左‘巾’右‘奄’]敛发使上从也。” “绡头”即“幧头”,“陌头”即“帞头”。此类头衣的用法,大约是自后而前缠在额头,将发向上包起。
据文献记载,汉代有一种名为“絮巾”的服饰。《三国志·魏书·管宁传》:管宁隐居辽东,“四时祠祭,辄自力强,改加衣服,着絮巾。”《三国志·魏书·阎温传》引《魏略》:赵岐避祸,“走之河间,变姓字,又转诣北海,着絮巾布袴,常于市中贩胡饼”。此“絮巾”,应是平民男子的头衣,样式或与“冒絮”相近。
  简牍中也有不少关于“絮巾”的记载。例如,江西南昌东吴高荣墓木牍:“故絮巾二枚。”南昌东湖区永外正街一号晋墓木牍:“故白絮巾二。”[19]在西北边塞简牍中则更多。居延新简 E.P.T56:101A :“布橐一。 布巾一。絮巾一。”[20] 敦煌汉简1144:“絮巾、布巾各三 。” 2327 :“絮巾一见。白布巾一见。”[21]因“絮巾”往往与“布巾 ”并提,故推测其质地不是布类,而有可能是丝织品。
又居延新简E.P.T51:249:“自言十月中贳卖糸絮二枚,直三百。”E.P.T59:38:“丰责居延男子张君孙襄絮一枚,直百三十五,入三十五。”[22]可知在汉代西北边地,一枚絮的价格大约是百余钱。
  尹湾二号汉墓木牍所记“薄巾絮”,当为女子头衣。同一木牍所记“靡絮三,卢絮一”大约也是头衣,它们称作“絮”而非“巾絮”、“ 絮巾”,其质地、式样或有所不同。尹湾六号汉墓木牍所记“故絮七枚”则当为男子头衣。但列于该木牍末栏的“方絮二”却有些疑问。就其与“节衣”、“手衣”、“五采糸”等“小物”并列来看,释作头衣亦未尝不可。但《初学记》卷二十一引服虔《通俗文》曰:“方絮,白纸。”此处木牍所记“方絮二”是不是白纸,作何用,囿于现有资料的不足,尚难确定。

  (十七)方缇
  尹湾六号汉墓木牍一三正:“君兄缯方缇中物疏:方缇一。”

   “君兄缯方缇中物疏”是本枚木牍的文字标题,其下记录存放于“缯方缇”内的物品,“方缇一”(即“缯方缇”本身)亦包括在内。《说文解字》纟部:“缯,帛也。”“缯”为丝绸通称,故“方缇”应是一种用丝绸制作的物品的名称。但此名称未见于文献和其它考古资料。又《说文解字》纟部:“缇,帛丹黄色也。”“缇”的本义是一种颜色,故“方缇”不词,疑其中有通假字。
  汉代称书囊为“方底”。 疑“方缇”即“方底”。“缇”,透母、脂部;“底”,端母、支部。两字韵部关系密切,声母皆舌尖音,故“缇”可通“底”。在“君兄缯方缇中物疏”内,除有“筭”、书刀、笔、研、墨等文具外,余皆书籍、文书之类。虽今仅存《神乌傅(赋)》简、《记》简等数种,然而据推测,其它在疏中列名而不存者大约都是帛书23。因此“方缇”有可能就是“方底”。
  “方底”屡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中黄门田客持诏记,盛绿绨方底,封御史中丞印。” 颜师古注:“绨,厚缯也。绿,其色也。方底,盛书囊,形若今之算幐耳。”此处的“方底”亦以厚缯制作,用来盛放诏记。又曰:“美人以苇箧一合盛所生儿,缄封,及绿囊报书予严。严持箧书,置饰室帘南去。帝与昭仪坐,使客子解箧缄……须臾开户,嘑客子﹑偏﹑兼,使缄封箧及绿绨方底,推置屏风东。恭受诏,持箧、方底予武,皆封以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