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经史之学与文史之学
全公主对孙吴政局变化的
论孙吴政权中的南北士人
三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
四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
再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
宋代的“鸟兽草木之学”
王夫之学术思想的渊源与
最新热门    
 
孙吴之学术文化风尚考论

时间:2009-7-24 13:55:05  来源:不详
代的有力证明[24]。
  对于经学领域吴地学风的状况,清人唐晏《两汉三国学案·凡例》中的一段话很有识见:“三国之际,经学已成弩末。况值马(融)、郑(玄)之后,多变今从古。然此风于曹魏尤甚。若蜀、吴地偏,今学尚未尽漓,故虞氏之《易》出于孟、杨,仲通之《书》本于欧、夏,余亦多出今文。惟《诗》一派,蜀、吴多从毛、郑,而魏尚存鲁说,此又不可不知者也。”这里指出在汉魏之际经学“变今从古”的大趋势下,吴地“今学尚未尽漓”、“多出今文”的特点,这是很深刻的。在学术文化史上,旧学风的变异、新学风的产生,往往都出现旧学的原生或发达地区,而旧学的边缘或接受地区则相对滞后,这便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不同地区学术文化交流过程中,常常出现的学风上的“时间差”,边鄙地区便成为旧学风的保留地,所谓“礼失求诸野”,说的正是这一道理。
  其二,我们也应看到,自汉末以来,江东地区的学风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据前述吴郡高岱等人在建安初已精于《春秋左氏传》,这可以看出东汉末古文经学风在吴地的流布情况;又阚泽“以经传文多,难得尽用,乃斟酌诸家,刊约《礼》文及诸注说以授二宫”,与当时中土学者和荆州学派删节经注的风气有相通处,显然是受到前者的影响。孙休立太学博士制度后,博士祭酒韦昭等精于名物、职官训释,与其同时的朱育则精通文字学。这都与古文经学实事求是的学术旨趣相合。孙吴后期古文经学有所发展,其主要表现在相继出现几部《毛诗》注疏上。除上述陆玑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韦昭、朱育合著之《毛诗答杂问》外,孙吴还有徐整之《毛诗谱》三卷[25]。在汉代《诗经》学中,《毛诗》称为“古学”,当初未得立为学官,一直在民间学者中传承,东汉“郑众、贾逵、马融,并作《毛诗传》,郑玄作《毛诗笺》”[26]。吴地学者多习《毛诗》,正是受到中土学风影响的结果。
  此外,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吴地学术文化风尚的变化,还表现在传统的经术研究中,出现了援道入儒、儒玄相参的情况,这与荆州学风的影响不无关系。据汤用彤先生研究,魏晋玄学的兴起,并非若风雨之骤至,而是有一渐进之过程,其中今古文之争与荆州学术新义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考察汉末思想变化,最突出地表现在名学与易学方面。名学偏重于人事,由清议渐变为清谈;易学关于天道,辅之以《太玄》,汉末最为流行,马融、郑玄、荀爽、宋忠诸人致力于此。汉代旧易学偏于象数、主阴阳,而新易学则侧重于义理的探究,常以《老》、《庄》解《易》,终于导致经学的玄化[27]。在这一学术风尚中,江东学者也受到影响,如虞翻治《易》,兼注《老子》,又与宋忠商榷《太玄》等;陆绩既注《易》,也精于《太玄》。汤用彤先生将当时《易》学按地域分为三部分:(甲)江东一带,以虞翻、陆绩为代表;(乙)荆州,以宋忠等为代表;(丙)北方,以郑玄、荀爽等为代表。他认为“荆州一派见解最新,江东一带也颇受影响”,并把江东作为所谓“新学”兴盛之地。根据有关史实,虞氏、陆氏治《易》,都有家学传统,而其兼治《老子》、《太玄》一类,则与荆州之学的影响有关。对此,陆绩《述玄文》叙之甚明。尽管虞翻、陆绩所释之《太玄》,在学术旨趣、路径、方法诸方面皆与宋忠有异,但从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长时段的学术变化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想的变异[28]。
  (二)孙吴时期侨寓士人之经学及其学风特点
  东汉末年,江东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流民聚居地,孙吴政权之建立与发展,与侨寓人士的支持关系密切。汉末、孙吴时期进入江东的流民,主要来自淮水流域,相较以往,不仅数量大,而且素质高,无论是汉末零散流迁江东者,还是随孙策进据江东者,其中都有不少博学多识的经术之士,对孙吴的学术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29]。与江东本土学者相比,“宾旅寄寓之士”的文化习尚不尽相同,他们的流动,势必会带来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交流和融合。
  士燮,《三国志·吴书》本传载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其先本鲁国汶阳人,王莽之乱时避地交州。“燮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汉末为交阯太守。“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袁徽上书荀彧称其又“《尚书》兼通今古文,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隋书·经籍志一》著录“《春秋经》十一卷,吴卫将军士燮注”。其所招聚之学者主要有刘熙、程秉、薛综、许慈、袁徽等,形成了与刘表治下之荆州学派齐名的交州学派,其学术核心是刘熙,崇尚郑玄学术。士燮虽主要活动于汉末,交州后虽入吴,燮本人并未至江东,本可不叙其事,但考虑到交州学者大多活跃于孙吴之世,对吴地学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故有必要略作介绍。
  马普,据前引《三国志·吴书·孙瑜传》,普为济阴人,“笃学好古”,瑜于丹杨设学官,普“临飨讲肄”。至于普之具体学术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