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白居易“毡帐诗”与唐朝
敦煌学与唐史研究
敦煌占婚嫁文书与唐五代
试论隋与唐前期中央文官
黑水靺鞨与渤海关系考
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
试论汉唐奴婢身份地位的
唐代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
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
唐宋历史观与唐宋史研究
最新热门    
 
渤海与唐朝押蕃使关系述考

时间:2009-7-24 13:55:15  来源:不详
集”)卷九所收“敕平卢节度使乌知义书”中载:

  敕平卢节度、营州都督乌知义,……渤海黑水近复归国,亦委卿节度,想所知之。

《曲江集》记载了唐王朝令平卢军节度使押领渤海的经纬。自此,渤海、黑水继契丹和奚之后,成为平卢军节度使监领系统下的两个新成员。渤海敢与唐朝结怨,以至出兵登州,使唐王朝痛感对渤海等契丹、奚以远的部族集团、政权进行监督、牵制的必要。这种考虑的结果就是像对待契丹与奚一样,由距离渤海最近的平卢军节度使押领之。
  在乌知义之后相继出任押领渤海使,或代表押领使与渤海有过交涉的,分别有王斛斯、[13]安禄山、吕知诲、刘正臣、徐归道、王玄志、候希逸等。下文将有涉及。平卢押蕃使下机构设置情况不大楚,但至少有副使[14]和判官[15]。
  在唐朝的内外秩序中,外蕃(如契丹、奚等)和远蕃(如渤海靺鞨、室韦等)诸蕃各有其职;其中“常禀正朔,朝贡不绝”是最为重要的;[16]此外,一般对中央政府还负有入觐、送人质入京、为唐朝出兵征讨并捍卫边疆等义务。[17]而作为唐王朝的押蕃使,拥有怎样的权限,其实际情况又如何,很值得研究。下文结合具体事例作一考察。

    2.安史之乱中的渤海与平卢军节度使

  讨论渤海与平卢节度押蕃使间关系,安禄山和安史之乱,是一个不可绕过的环节,安禄山本人即兼押领渤海使;平卢节度使最后被迫离开营州地区南下,即是安史之乱所致。
  粟特出身的“杂胡”安禄山[18],在营州以“互市牙郎”起家。此人有着超常的语言和经商能力,同时也长于政治钻营[19]。开元年间,平卢军节度、营州刺史的使命之一就是阻止契丹、奚等蕃部的内侵,为此大量粟特人应征充军。安禄山、史思等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壮大,成为一代封疆大吏的。据《旧唐书·玄宗纪下》(卷九)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秋七月乙卯条:

  幽州节度副使安禄山为营州刺史,充平卢军节度副使、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另据《新唐书·安禄山传》(卷二二五上)载,天宝元年(742年)

  以平卢为节度,禄山为之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由上可知,身为幽州节度副使的安禄山,在741年被任命为营州刺史、;平卢军节度副使,行押渤海、黑水等四府经略使一职。742年,又升任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20]
  安史之乱前,安禄山治下的营州已经是渤海的西邻。相信渤海与安禄山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理由是,第一,安禄山身为唐的地方官员,渤海受其辖制,出于政务往来的需要,双方也会有恒常的交往。第二,安禄山身为唐朝封疆大吏,但他同样属于粟特人聚落集团,并且应该是营州粟特人集团的首领。粟特人是个商业民族,他们的足迹遍布在古代欧亚大陆的商道上。由于营州处于渤海向唐朝入贡的交通要道上,渤海在营州地区的互市肯定存在的。但惟利是图的本性,使粟特人不会只满足于在营州一地与唐东北边境以外的诸部族的互市贸易,他们会亲自把交换的触角伸向渤海及附近地区。事实上,渤海国内就有许多九姓粟特胡人。仅在被派往日本的渤海使节中,就有安贵宝[21]、安欢喜[22]、安巴坚、史都蒙、[23]史道仙等人。其中,安贵宝在759年时已经在使节团中充任判官。可见即便他不是生在渤海当地,作为移民进入渤海也已经有了一些年月。
  安禄山在发动叛乱前,为积蓄财力,曾经“分遣商胡诣诸道贩鬻”[24],以至“每岁输异方珍货百万数”[25]。此处的“道”可作两解,其一,指唐前期监察区和军区单位的道,在安史之乱后,逐渐演变为居于州之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其二,指交通路。按《新唐书·地理志》收贾耽《边州入四夷道里记》中提及从唐边境州县出发向蕃夷地区的交通道路。既然兴贩的内容是“异方珍货”,则这些“商胡”贩鬻所去的地区就不可能仅限于唐内地诸道,而应该还有境外各地。若如此,作为营州近邻的渤海肯定也是其贸易的对象。另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