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白居易“毡帐诗”与唐朝
敦煌学与唐史研究
敦煌占婚嫁文书与唐五代
试论隋与唐前期中央文官
黑水靺鞨与渤海关系考
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
试论汉唐奴婢身份地位的
唐代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
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
唐宋历史观与唐宋史研究
最新热门    
 
渤海与唐朝押蕃使关系述考

时间:2009-7-24 13:55:15  来源:不详

  (开成)二年(837年)三月,(淄青平卢节度使向朝廷奏报)渤海将到熟铜,请不禁断。

由上述资料可知,淄青平卢节度使负有押送渤海入京师使节(特别是值宿卫人员)的责任;渤海使节归国之际,要在青州的节度使官厅指定的停宿地(如登州的渤海馆)等待朝廷派来的敕使;淄青平卢节度使受朝廷之命控制渤海遣唐使团(包括留学生)的入京人数,并负责朝贡贸易品目、数量的协调工作。进而可以认为,淄青平卢节度使的确在发挥押领之职能,不过,其管理内容,与渤海内部事务无关,纯粹作为唐王朝在东方门户登州地区的派出机构,[36]负责新罗、渤海人出入唐境时的人员安置、事务处理等。
  稍晚的一条史料或许也可以帮助说明淄青平卢节度使在押领渤海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北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临泾人胡顺之时为青州幕僚。高丽国入贡。在即将出州境时,高丽使人要求青州州官向其行礼。顺之反击道:“青,大镇,在唐押新罗、渤海。纵其国王来,尚当与之均礼。今见陪臣,奈何卑屈如此。”坚持不拜。[37]
  827年,渤海方面违反约期派遣使到日本,受到日方的指责。大使王文矩解释说此次访日是:“为言大唐淄青节度康志曀(应作睦)交通事,入觐天庭。”[38]虽然关于淄青平卢节度使要“交通”的对象存在不同见解,[39]但渤海能够为这样一件事不惜违背日本朝廷的规定,足见其对与淄青平卢节度使间关系的看重。《册府元龟》文宗太和二年十一月壬辰条:“诏平卢军节度使、淄青登莱棣等州观察等使、兼押新罗渤海两蕃使、检校尚书右仆射、会稽县公康志睦可检校左仆射。”
  可以看到,较之于平卢时期,淄青平卢节度使对渤海的押领在内容上更丰富,且切实有效。当然,这也与两个时期传世资料的多寡有关。除前文提到的康志睦外,据史籍载,先后担任过押渤海使的有侯希逸、李正己、李希烈、[40]李师古、[41]李师道[42]等。以下以李正己事例进一步说明之。

  2.渤海与李正己一族

  据《旧唐书·李正己传》卷一二四:

  李正己,高丽人也。本名怀玉,生于平卢。乾元元年(758年),平卢节度使王玄志卒,会有敕遣使来存问,怀玉恐玄志子为节度,遂杀之,与军人共推立侯希逸为军帅。……节度使侯希则其外兄也。……希逸奔走,遂立正己为帅,朝廷因授平卢淄青节度观察使、海运押新罗渤海两蕃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青州刺史,赐今名。

李正己长于权术,他杀王玄志之子,逼走外兄侯希逸,经过两次政变当上了平卢淄青观察使兼押渤海等蕃使。他又在薛嵩死后,乘李灵曜叛乱之机,将其领地五个州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平卢淄青节度下领州达15个之多。李正己派儿子与心腹分统各州。安史之乱后,各藩镇势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今山东地区俨然成了李氏的一统天下,“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43]李正己死后,其子孙相继承袭淄青平卢观察使兼押蕃使之职。到819年李师道被制裁为止,[44]李氏一族割据河南道淄青地区达半个多世纪。
  在已有的研究中,蒲生京子谈及了渤海与李正己之间的关系,但她论述的重点在于,渤海国是高句丽继承国,因而作为高句丽遗民的李正己集团与渤海国会存在着亲密的关系;作者还提供了曾经担任李正己幕僚的“渤海人”高沐的例子,作为渤海与李氏集团密切关系的间接依据。[45]关于渤海并非高句丽继承国问题,本文作者已有专文讨论;[46]而所谓“渤海人”高沐,其高氏出自很可能是唐内地渤海郡望,而非渤海国人。[47]
  但是,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渤海与唐代山东地区,特别是沿海一带的紧密关系。渤海入唐的路线,陆路为营州道,海路则主要是登州道。陆路由于奚及契丹的侵扰,常常被阻隔;因此入唐多走海路。经由山东半岛登州、莱州、青州、兖州和汴州等地去长安的同时,还在登州等地从事互市贸易。登州地区是渤海对唐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海上交通窗口,可以相信渤海必定会非常重视与该地区支配者的关系。
  李正己独裁时代,正值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在位时期,大钦茂一生颇有作为,以“文王”著称于史。其与淄青押蕃使间的关系,史料无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从时人的作品中寻得蛛丝马迹。这就是唐朝著名诗人韩翃的《送王诞渤海使赴李太守行营》[48]。全诗著录如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