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白居易“毡帐诗”与唐朝
敦煌学与唐史研究
敦煌占婚嫁文书与唐五代
试论隋与唐前期中央文官
黑水靺鞨与渤海关系考
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
试论汉唐奴婢身份地位的
唐代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
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
唐宋历史观与唐宋史研究
最新热门    
 
渤海与唐朝押蕃使关系述考

时间:2009-7-24 13:55:15  来源:不详
卢稗将,率兵与安东都护王玄志袭杀归道,使以闻,诏以王玄志为平卢节度使。”《续日本纪》中小野田守所传当有误。
[28]前引《续日本纪》天平宝字二年十二月戊申条。
[29]《新唐书·侯希逸传》卷一四四。
[30]酒寄雅志《渤海国家の史的展開と国際関係》,载《朝鮮史研究会論文集》16,1979,p.15。
[31]张中澍《张建章墓志考释》,载《博物馆研究》创刊号,1982年,后收入《渤海史学论著汇编》,1987,p.969。
[32]渤海出兵登州并进攻马都山时,黑水靺鞨曾拨五千骑兵驰援。但这一次,不见黑水靺鞨出兵救援的记载,当然也未见唐朝一方要求援助的资料。其原因,一则,可能黑水靺鞨受到渤海的阻隔,无法出兵;二则,可能黑水此时也持观望态度。
[33]《新唐书·方镇表二》卷六五。该节度使称谓不一,史籍所见,有平卢、青淄、平卢淄青和淄青平卢等。
[34]《新唐书·方镇表二》卷六五。
[35]平卢节度使南迁之后,黑水靺鞨很可能被唐廷从缘边节度使押领体制中除名,见拙文《黑水靺鞨与渤海关系考》,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407。762年,范阳节度使复为幽州节度使,幽州节度使兼卢龙节度使,此后常以幽州、卢龙节度使押领契丹、奚两蕃。《旧唐书·德宗纪上》卷一二载,贞元元年(785年)以刘怦为幽州卢龙副大使,兼押奚、契丹使。又据《旧唐书·昭宗纪》卷二○,895年,以刘仁恭为幽州卢龙军节度、押奚契丹等使。平卢节度使整编后,渤海开始与新罗一同置于其押领下,原因何在;渤海与唐朝的关系是否因这一些变动而较以前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需要搞清的问题,限于资料,留作今后的课题。
[36]唐朝在渤海国内派驻有长史。但也没有资料证明长史在渤海国内政方面发挥过作用。
[3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五,宋真宗天禧四年,中华书局点校本,1979年。
[38]《類聚三代格》卷一八,“夷俘并外蕃人事”条,新訂增补国史大系本,1965年版。
[39]滨田耕策认为是康志睦与渤海间的通交(《渤海国兴亡史》,吉川弘文馆,2001,p.151);榎本淳一则认为是康与日本间的交通《渤海が伝えた大唐淄青節度康志曀交通之事について》,载佐藤信编《日本と渤海の古代史》,山川出版社,2003,p.166。
[40]《旧唐书·李希烈传》卷一四五。
[41]《旧唐书·李师古传》卷一二四。
[42]《旧唐书·李师道传》卷一二四。
[43]《资治通鉴》卷二二五,唐纪四一。
[44]《唐会要·节度传》卷七八。
[45]蒲生京子《新罗末期の张保皋の抬頭与反乱》,载3《朝鲜史研究会论文集》16,1979年,注28,p.68
[46]拙文《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有关称谓看三国对渤海的认识》,载《欧亚学刊》第三辑,2002,pp.184-205。
[47]《新唐书·高沐传》卷一九三。
[48]《全唐文》卷二四五。
[49]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卷五、年表。
[50]《辞海》地理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p.165。
[51]拙文《8世纪中叶的渤海与日本——以渤海第六次遣日本使为中心》,载《国学院大学大学院纪要》29,1998,p.269。
[52]拙文《渤海と唐の関係》,载《アジア遊学》第6号,1999,p.50。
[53]《新唐书·侯希逸传》卷一四四。
[54]《资治通鉴》卷二二五,唐纪代宗大历十二年十二月条。唐朝重新将该地区纳入其地方行政管理系统,是在平定李师道之后。
[55]唐朝对边境互市贸易的时期与地点都是有规定的,既然李正己集团割据山东一方,则与其疏通关系,或可在对唐贸易等方面谋得一些特惠。
[55]《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唐开成五年三月十一日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p.91.
[56]《新唐书·韦博传》卷一七七,作“平卢节度使”。
[57]渤海国在改由淄青平卢节度使押领后,并未因此断绝与幽州卢龙节度使所辖地区的联系,《新唐书·渤海传》特别提到“幽州节度府相与聘问”。更准确地说,是双方都非常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