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白居易“毡帐诗”与唐朝
敦煌学与唐史研究
敦煌占婚嫁文书与唐五代
试论隋与唐前期中央文官
黑水靺鞨与渤海关系考
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
试论汉唐奴婢身份地位的
唐代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
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
唐宋历史观与唐宋史研究
最新热门    
 
渤海与唐朝押蕃使关系述考

时间:2009-7-24 13:55:15  来源:不详
黑水又地处遥远;而渤海既是唐朝的藩属国,其自身也在日益强大,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因此,不论从利用、牵制还是笼络的意义上,渤海都是平卢押蕃使重要的争取对象。
  而此时,渤海第三代国王大钦茂已经将国都从中京迁至更北的上京龙泉府。平卢节度使两次遣使都是打着戡乱的旗号,渤海王并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倾向性。对于平卢节度的命令,非但未从,且扣留来使,态度极其强硬,根本没有把这个押领机构放在眼里。我们从渤海派往日本的使节的陈述中,可以捕捉到渤海王对待安史之乱的态度。762年冬,渤海国紫绶大夫行政堂左允开国男王新福为大使的23人,随日本访渤海使团到达日本。据《续日本纪》卷二四,淳仁天皇天平宝字七年春正月庚申条:

  高丽大使王新福言:李家太上皇、少帝并崩,广平王摄政。年谷不登,人民相食。史家朝议,称圣武皇帝。性有仁恕,人物多附。兵锋甚强,无敢当者。邓州、襄阳已属史家,李家独有苏州。朝聘之路,固未易通。

在这里,渤海使臣对唐廷直呼为李家,将其与叛乱方史思明之子史朝议并称;言语之间对唐朝廷多有不屑之意,而对史朝议的小朝廷则褒美有加。这显示,渤海王对于安史之乱还是有其自己的态度。基于这种态度,渤海王对于徐归道的出兵要求没有回应,且扣留了使节;而对于王玄志的诱惑,则因为时局尚不明朗,不愿过早表明立场。当然更没有派兵助战。
  由于资料的限制,侯希逸与叛军作战期间渤海方面的动向完全没有留下来;但762年渤海使节在日本朝廷发表的言论看,渤海并未倾向于唐朝廷。渤海王此时专念于国土扩张与国内政治,位于渤海东北部的拂涅靺鞨和铁利靺鞨等大约在这个时期被置于渤海王权支配之下,或许可以作为旁证。[30]对于渤海方面的不配合,平卢节度使也无能为力。
  由渤海王对安史之乱中对平卢节度使的态度,可知,渤海国受平卢节度使押领,平卢节度使对渤海国原则上拥有代表朝廷征发军队,勤王戡乱的权限,但是上述权限能否成为现实,最终还是取决于时局与双方实力的消长。从现象上看,平卢军最终是被奚驱逐出营州的[31],平卢节度使南下,是由于孤军奋战及腹背受敌,当然也有平卢军本身的利益之争。在这样一个众多势力交集的地区和时局下,渤海的选择举足轻重,平卢军各方人物都把争取的目标集中到渤海,就非常能说明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平卢节度使的败退,唐朝在平卢地区政治影响的丧失,当与渤海的立场不无关系[32]。

二 渤海与淄青平卢节度使

  1.淄青平卢节度使押领渤海之经纬

  上元二年(761年),侯希逸引残部2万人辗转至河南道青州(今山东省益都县)。唐朝廷授其以青密节度使,废淄沂节度,号淄青平卢节度。[33]永泰元年(765年),淄青平卢节度使“增领押渤海使”,[34]其全称为平卢军淄青等节度营田观察处置、陆运海运、押新罗渤海两蕃等使。
  较之于营州时代的平卢节度使,淄青平卢节度使在押领范围上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即从“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转为“押新罗渤海两蕃等使”。[35]《唐会要》卷七八“节度传”条载:

  (元和十四年,819年)薛平为平卢军节度,仍加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仍旧为平卢军,赐两蕃印一面。

另据《旧唐书·穆宗纪》(卷一六)元和十五年(820年)七月:

  平卢军新加押新罗、渤海两蕃使,赐印一面,许置巡官一人。

由以上两条记载可知,押蕃使虽由该当府州节度使兼领,但其下似乎还有一套专门机构,有专门的官印,有专设的巡官。
  有关淄青平卢节度使与渤海关系的史料,目下可考并常常被引用的有如下几条,《册府元龟·宴飨三》卷一一:

  敬宗以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即位。二月壬午,平卢节度使薛平遣使押领备宿卫渤海大聪叡等五十人至长乐驿,命中官持脯迎宴焉。

《唐会要·附学读书条》卷三六:

  (太和七年,833年)三月,渤海国随贺正王子大明俊并入朝学生共一十六人,敕渤海所请生徒学习,宜令青州观察使放六人到上都,余十人勒回。

《册府元龟·互市》卷九九九外臣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