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略论中国封建政权的运行机制

时间:2009-7-24 13:55:26  来源:不详
赏罚、黜陟时间,当因时间短了,无法检验出有关官员的真正能力,率尔黜陟,对统治不利。早在东汉,朱浮已说,地方长官“视事日浅,未足昭见其职”;左雄明确表示,反对“责成于期月(章怀注:谓一岁)”。[[79]]曹魏时,刘廙“以为长吏皆宜使小久,足使自展。岁课之能,三年总计,乃加黜陟”,[80]均其证。
  历代考绩的标准,原则上是德、才。这从唐代制度看得最清楚。唐规定德的标准有四,曰“四善”(如德义有闻等);才的标准有二十七,曰“二十七最(如“决断不滞,予夺合理为判事之最”等)”。二者相互配合,加上“善、最不闻”等等,构成前述上上、上中至下下九等。[81]明清两代没有这么复杂。《明会典》规定考绩一般但称“察其行、能,验其勤惰”。[82]清代具体化为“四格”:守、才、政(指勤惰)、年。[83]其中守即操守,指居官清廉的程度,乃属德的范畴。和唐代比,德的标准已严格限制在居官的操守(以及政事勤惰)上,紧紧围绕着统治质量和效率,而不泛指官员品行好坏,如是否‘德义有闻‘等,从体现激励机制,促进统治机器的有效运行来说,这是一个进步。另外,清代对不称职官员用“六法”来衡量。[84]如“不谨”(指操守不谨,但未到贪污程度)、“罢软无为”(指惩办不力)等,同样体现上述精神。至于官员有“贪”、“酷”之目,则将予以“特参”,“不入于六法”,因可能判刑,是犯罪问题,[85]故与一般考绩区别。这也是统治经验积累的结果。
  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根据考绩所进行的黜陟制度上。以清代为例,凡考绩“入于六法”者,有降级、革职等处分。考绩合格,分三等:称职、勤职、供职。根据等第高下实行记录、加级等赏功之法(具体又分十二等)。如能觐见皇帝,得旨“即升”,便归入“即升班”,指日可以迁官。这一考绩,其主要精神就是激励。主要通过对考绩优异者的提升,激励全体官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推动统治机器的有效运行。同时对不称职官员处分,目的也在通过处分,激励其他官员勤于职守和改正错误。所以同时又规定“开复(恢复原职、原级)之法”,相当宽大:“降级留任者,三年无过则开复;革职留任者,四年无过则开复”。[86]清人曾说,严格黜陟,方能使“人才竞奋”,否则,“激劝无凭,治效曷睹”,[87]这和犯贪、酷罪,一般要交刑部判刑,其性质是不同的。
  在晋升制度上,在汉代,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限制,统治人才比较少,考绩高第,晋升得实职的比例大。《汉书》卷八三《朱博传》载:“故事,选郡国守相高第,为中二千石(九卿等);选中二千石为御史大夫,任职者为丞相”,[88]是其一证。而至后代,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统治人才增多,而实职官位有限,于是便不得不创立或大量推行其他制度,如唐代的爵(王、国公等)、勋(上柱国、柱国等)、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特进等)。[89]它们与实职相互搭配、调剂,以达到体现激励机制,推动统治机器有效运行之目的。
当然,激励机制虽大量体现于官员考绩、黜陟上,但也不仅如此,还体现于其他临时重大奖惩上,特别对经常接近君主的大臣、近臣来说,尤为明显。
  除了官员,对吏胥的激励主要表现在出职制度上。如明清吏胥,作为平民服职役期满后,经过一定手续(清代一律需考试合格),便可“注册入于铨选”,成为下级官员(明代上限从七品,清代上限从九品)。[90]
  封建统治机器为了维持自己能长期、不断地运行,涵蕴着一定的更新机制,这主要体现在察举、科举制度上,即选拔现职官员的接班人上。其特点之一,就是选拔标准十分注重政治、文化素质。
  如唐代高宗以后进士科共考三场。一场为贴经,即将体现古代统治经验和道德规范的儒家经书,掩上某页前后,中间露出一行,再裁纸帖(贴)去几个字,令考生补出贴去之字,对此,考生只有平时熟读这一经书,达到滚瓜烂熟程度,方能办到。另一场为试杂文(后只考诗赋),是对考生文化素养、文学水平的测试,诗赋“虽曰雕虫小技,而非通知古今之人不能作”。[91]第三场是对时务策,要求就古今一些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92]此外,吏部还要对科举及第者进行“身、言、书、判”的考察和考试。“……四者之中,则判为尤切。盖临政治民,此为第一义。必通晓事情,谙练法律,明辨是非,发摘隐伏,皆可以此觇之”。[93]一般必须四者全合格,方可铨选入仕。
  很明显,如严格按照上述标准要求,及第的接班人必定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素质和处理具体政务的能力,入仕后再经过实际的历练,一般说,应该能对封建统治机器的运行,起积极、推动作用。
  再如清代科举也考三场。乾隆以后第一场考四书文及试贴诗,第二场考五经文,第三场是策问五道,内容涉及经史、时务、政治。[94]其中最为关键的一场是考四书文。[95]所谓四书文,内容有三:第一,就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