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秦汉“名田宅制”说——
秦汉社会性质的再思考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
秦汉律令中的“完”刑
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
秦汉长城的生态史考察
先秦秦汉以太原为中心的
陈直先生与秦汉史研究—
论先秦秦汉土地所有制变
战国秦汉之际的小农与国
最新热门    
 
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

时间:2009-7-24 13:55:42  来源:不详
是秦朝县名,这一点可以由出土的多方秦“云阳丞印”封泥[20],得到确证。
  至于甘泉,则本是云阳县境内一座山的名称。今本《三辅黄图》记甘泉山云:

  《关辅记》曰:“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阳县西。故甘泉山,宫以山为名。[21]

此《关辅记》,北宋敏求《长安志》引作《关中记》[22],应是。《关中记》为晋人潘岳所著。因今本《三辅黄图》为唐人所纂辑,故引及此书。曹魏至十六国期间,云阳县省罢不置[23],故《关中记》谓甘泉山在池阳县西,而没有提及云阳。《三辅黄图》原本撰著于东汉末年,所以,今本中仍保存当时固有面目的另一些内容,则记载甘泉山位于云阳县境内:

  甘泉有高光宫,又有林光宫;有长定宫、竹宫、通天台、通灵台。武帝作迎风馆于甘泉山,后加露寒、储胥二馆,皆在云阳。[24]

在今本《三辅黄图》中,还可以找到其他类似的记载[25];而同样的记述,也见于《汉书音义》[26],因此,可以确证,甘泉山应在云阳县辖境。
  上引《关中记》谓秦林光宫一名甘泉宫,而这两个宫名之间,是否存有前后承递的关系,不甚清楚。从唐初人颜师古注《汉书》和李泰撰《括地志》开始,出现了林光宫为秦朝宫名,汉代始增建或是改称甘泉宫的说法。颜师古曰:

  林光,秦离宫名也。汉又于其旁起甘泉宫,非一名也。[27]

李泰曰:

  秦之林光宫,汉之甘泉(宫)。[28]

不管是在林光宫之外,另行新建甘泉宫,还是林光宫改名为甘泉宫,总之,秦朝在甘泉山上,还没有甘泉宫这一宫名。其后,唐元和时人李吉甫[29]、南宋学者程大昌[30],乃至现代学者史念海等[31],除了个别一些人如元人王士点等[32],大多都沿袭了这一说法。这种说法,其实大可斟酌。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至迟在秦王政十年,秦国即已建有甘泉宫[33]:

  (秦王政)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齐、赵来置酒。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大索,逐客。[34]

此甘泉宫所在,史籍中没有具体记载,刘宋徐广谓“表云咸阳南宫也” [35]。徐广所说的“表”,应当是指《史记·六国年表》。今本《史记·六国年表》,在这一年下的相应记载为:

  相国吕不韦免。……太后入咸阳。大索。[36]

并没有提及咸阳南宫。看来,徐广所见《史记》,与今本不同,“咸阳”下乃有“南宫”二字。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产生过许多文字讹误。那么,今本《史记·六国年表》“太后入咸阳”下面的“大索”二字,有没有可能是“南宫”的讹误呢?参稽《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同样记有“大索”史事,可证《史记·六国年表》之“大索”无误。“大索”与“南宫”在字形上有些相接近的地方,颇疑徐广所据《史记》,系“大索”二字字有阙泐后,传录者因涉上文之“入咸阳”而错误地臆测补完为“南宫”二字,并不是较今本另多出有“南宫”二字。
  前引唐人李泰的《括地志》,虽然记有“秦之林光宫”即“汉之甘泉(宫)”的说法,但同时在《括地志》书中,也另有记述云:

  云阳宫,秦之甘泉宫,在雍州云阳县西北八十里。秦始皇作甘泉宫,去长安三百里,黄帝以来祭圜丘处也。[37]

像《括地志》这类地理总志。本是“博采方志,得于旧闻,旁求故老”[38],抄撮以往地志杂说纂辑而成,书中并存互不相同的说法,本不足为怪。处理这些不同来源矛盾记载的正确方法,是以之与相对可信的历史记载相验证,而《括地志》中秦始皇建造甘泉宫的说法,恰好与《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甘泉宫的记载相吻合。二者相互印证,可以确认,《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说“复居甘泉宫”,应当就是指秦王政在甘泉山上建造的宫殿[39]。
  徐广以并不可靠的“咸阳南宫”,来疏释秦王政太后所入据的甘泉宫,除了版本上的依据之外,很可能与他对《史记》上文记述之“复居甘泉宫”一句话的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