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夏代的历史与夏商之际夏
晏筱梅:探寻氐羌族的历
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的关
辽朝“横帐”考——兼论
孙权立嗣问题考论——从
铸造民族的精神——从郑
汉族的发展和演变(下)
汉族的发展和演变(上)
秦汉长城的建筑与汉民族
唐宋时期的畬田与畬田民
最新热门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

时间:2009-7-24 13:55:45  来源:不详
  (3)认为木叶山即辽祖州祖陵所在之山。赵评春先生指出,宋绶《契丹风俗》、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契丹国志》等书均谓辽太祖葬于木叶山,故木叶山当即今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南约30公里处的辽太祖陵所在之山。[44]这种说法完全建立在宋人的记载之上,而宋人对木叶山之所在地众说纷纭,以至于胡三省竟怀疑辽朝有南北两座木叶山。[45]实际上,宋人关于辽太祖葬于木叶山的传闻毫不可信,因为这与辽代文献对于木叶山的方位记载相差太远,《辽史·地理志》谓潢河、土河至木叶山合流为一,《地理志》和《营卫志》又都说木叶山在永州,《辽史·国语解》和赵志忠《虏廷杂记》均称上京为西楼、木叶山为南楼,这些史料足以证明木叶山绝不会位于上京西南之祖州。
  (4)认为木叶山即阿鲁科尔沁旗南面的天山。这是近年张柏忠先生提出来的一种观点,他认为木叶山的地理位置之所以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一千多年来地貌的演变、自然景物的变化,尤其是辽代以后潢河、土河河道的变迁,使木叶山失去了原来的参照对象和地理坐标,因此必须从西辽河的水系变迁入手来讨论这个问题。他认为至少在辽代前期,潢河和土河还属于黑龙江水系而不是辽河水系,辽代的潢河即今乌力吉木伦河,潢河与土河在阿鲁科尔沁旗东南交汇后,东北注入松花江,所以在今天西剌木伦河和老哈河的汇流处是找不到木叶山的,木叶山应是阿鲁科尔沁旗南面的天山,其东南十馀华里处就是乌力吉木伦河(即潢河)。[46]目前看来,这一结论可能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在此附带谈一下木叶山的语源及语义问题。1995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纪念陈述先生暨辽金西夏史学术研讨会上,刘凤翥先生曾提出一种看法,认为木叶山是契丹语的音译,义为“大山”,其根据是契丹小字  读作[mɑi],而“木叶”即其译音。我觉得这种解释还值得斟酌。在契丹小字中,用作大小之“大”、长子之“长”、伯父之“伯”,此字第一个原字的音值为[m],已经获得多方验证,但第二个原字的音值尚有疑问,《契丹小字研究》曾构拟为[o],[47]后来刘凤翥先生改拟为[ɑi],[48]这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其次,木、叶二字在中古音中均为入声字,显然与契丹小字的音值不合;再者,苏辙在元祐四年(1089年)出使辽朝时所作的一首题为《木叶山》的诗中,有“兹山亦沙阜,短短见丛薄”之句,[49]可见木叶山并非什么大山,上文说到今西剌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一带根本就无山可寻,如果木叶山是阿鲁科尔沁旗南面的天山的话,这座山的相对海拔也仅有200米。总之,将木叶山附会为契丹语译音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依我之见,木叶山很可能是一个汉语词。

  除了以上讨论的青牛白马说之外,还有一个契丹族的历史传说也常为人们所引用,这个故事见于《契丹国志》卷首《契丹国初兴本末》:

  后有一主,号曰迺呵,此主特一髑髅,在穹庐中,覆之以毡,人不得见。国有大事,则杀白马灰牛以祭,始变人形,出视事,已,即入穹庐,复为髑髅。因国人窃视之,失其所在。复有一主,号曰喎呵,戴野猪头,披猪皮,居穹庐中,有事则出,退复隐入穹庐如故。后因其妻窃其猪皮,遂失其夫,莫知所如。次复一主,号曰昼里昏呵,惟养羊二十口,日食十九,留其一焉,次日复有二十口,日如之。是三主者,皆有治国之能名,余无足称焉。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这段文字的史料来源。据我查考的结果,这则传说仅见于此,[50]在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辽宋双方文献中都找不到类似的记载。《契丹国志》一书基本上取材于宋人著作,这个故事想必也是从某部宋人书中抄来的,只是原书已经看不到了。尽管《契丹国志》的这段文字出处不明,但它一定也是契丹本民族的传说。理由有三:第一,这个故事中有以白马灰牛为牺牲的内容;第二,三主之名显系契丹语音译,后面将详细讨论这个问题;第三,正如下文杨维祯所言,像这样“荒唐怪诞”的故事,乃“中国之人所不道也”。
  对于契丹人的这一传说,后人曾有不同的评价。《契丹国志》在叙述完这个故事之后发了一段感慨:“异矣哉!毡中枯骨,化形治事;戴猪服豕,罔测所终。当其隐入穹庐之时,不知其孰为主也,孰为之副贰也,荒唐怪诞,讹以传讹,遂为口实,其详亦不可得而诘也。”元末杨维祯所作《正统辨》也对这个传说发表了类似的意见:“吾尝究契丹之有国矣,自灰牛氏之部落始广,其初枯骨化形,戴猪服豕,荒唐怪诞,中国之人所不道也。”[51]显而易见,这种评价模式代表着汉人的立场和观念。而清高宗对这个传说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他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月下诏改纂《契丹国志》时,针对其中的契丹先祖传说故事谈了他的看法:“其志中之事迹,如祭用白马灰牛,毡中枯骨变形视事,及戴野猪头、披皮之类,虽迹涉荒诞,然与《书》、《诗》所载简狄吞卵、姜嫄履武,复何以异。盖古神道设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