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20世纪20年代胡适对于国
21世纪中国史学遐思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
最新热门    
 
上世纪初叶日本疑古史学叙论

时间:2009-7-24 13:57:45  来源:不详
于传注。以经为主,传注之合于经者着之,不合者辨之。异说不经之言,则辟其谬而削之。述之为学,考据详明如汉儒,而未尝墨守旧说而不求其心之安;辨析精微如儒,而未尝空谈虚理而不核乎事之实。然勇于自信,任意轩轾者亦多。
  中国学术史上历有考史之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崔述的《考信录》、顾炎武的《日知录》、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梁玉绳的《史记志疑》等,方不同,主义相近,而《考信录》则为其中突出的一部。
  崔述五十三岁时收徒陈履和,当时陈三十二岁,两人一生只相聚过两个月。然而这位学生记得师恩,尽其一生传布老师的学问,为崔东壁刻书,以至「宦囊萧然,且有负累」。传世的《崔东壁遗书》(道光四年陈履和刻本)就是他献给老师与后世的厚礼,而《遗书》中重要的一部乃《考信录》。
  据三宅米吉《文学博士那珂通世君传》记载,那珂通世是从汉学家狩野直喜那里获赠《崔东壁遗书》的,这本书就是陈履和道光四年刻本8。
  那么,狩野直喜是从哪里获得这本书的呢?原来,1900年前后狩野直喜作为日本文部省的留学人员在中国和文廷式、俞樾等人交游,有可能获书。据内藤湖南《支那史学史》称:崔述在日本有信徒,那大多是由于《国朝先正事略》详细载崔述事,摘录学说概要,引起日本人注意。他的书在日本也有很多抄本。内藤等通过《先正事略》而知《考信录》,求其书,早就读过。狩野在北京得《崔东壁遗书》残本以示那珂,那珂遂得其完本出版。
  「不以传注杂于经,不以诸子百家杂于传注」,在崔东壁看来,中国的经典已有「传注」杂于其中,而「传注」又有「百家」杂于其中,因此无论经典,无论传注,都存在伪杂相掺的现象,因此要怀疑、要去杂。崔东壁书的出版给日本学术界带来新气象与新思维,鼓舞一部分学者确信:经典不神圣,学术无禁区,古经古史可以怀疑,而张起大旗,奋发有为的,则有著名学者,那珂通世的学生白鸟库吉。
 

二 《中国古传说之研究》刊出及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出世
 
    1909年白鸟库吉在东洋协会评议委员会上讲演,指出:厘清中国哲学就要研讨中国古代传说。传说的思想背景为儒学,其中人物多与儒学相关。传说常衍变为真实,少有人怀疑与考实,其中可置疑而当否定的是有关「尧舜禹」的传说。他大胆议论:《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以「曰若稽古」起句,皆非当时所记。尧、舜、禹为古代圣王,孔子推崇,然而着实研讨,却有很多值得怀疑的理由,倘能舍弃成见,当不以「吾人之论断」为不当。这就是轰动史界的「尧舜禹抹杀论」9。
  白鸟库吉(1865─1942)千叶县人,是日本较早接受现代文化观念的历史学家。青年时代在千叶县上中学时受到校长、著名史家那珂通世与英文老师三宅米吉的熏陶,两人都是日本「东洋史学」的最初提倡者。在他们的影响下,产生研究「东洋史」、中国史的兴趣。而从白鸟库吉是那珂通世学生这一点来看,白鸟库吉疑古思想也当受到那珂通世的影响。
  1887年白鸟进入东京帝国大这新设的史学科,成为德国历史学家里斯的第一届学生,接受兰克史学的教育10。据他的孙子白鸟芳郎回忆,「祖父晚年在病床上经常把里斯的讲座笔记置于枕边,十分的贵重。这对祖父来说大概是回忆起了许多深沉的东西。」 11德国兰克史学重考实,主张通过史料核证,求得历史的真实,同时又不失理念的执着。兰克史学的这个特点,在以后白鸟库吉的史学活动中得到了具体的反映。
  1901年白鸟库吉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后,先到德国柏林大学研究汉学。又到匈牙利布达佩斯研究乌拉尔·阿勒泰语系诸民族的语言和历史,写《乌孙考》、《朝鲜古代王考》发表在欧洲东方学杂志。夫人大村茂子的长兄大村仁太郎是十九世纪末日本最有名的德国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家,当时任日本学习院教授,这对白鸟库吉接受德国文化的影响也有关系12。
  白鸟最早研究朝鲜史与西域史13,用民族学、语言学方法研究东亚及中亚各民族历史,办学术刊物《东洋学报》。曾主持满铁调查,为东洋文库首任馆长。刊有《西域史研究》、《满鲜历史地理》等,有《白鸟库吉全集》十卷行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