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通史编著百年回顾

时间:2009-7-24 13:57:57  来源:不详
历代史略》,学生有茅以升、宗白华、陈方恪等[6]。因此,史学史专家曾誉之为“中国近代第一部新式历史教科书”。但若从本土编著的角度说,笔者以为此说显难成立。他自己后来也并不非常看重这本教材。他的真正代表作是《中国文化史》(起于1923年讲义,1925年起在《学衡》连载,至1932年正式出版),由此书可以得窥其对中国通史所持的立场。与梁氏所期迥然有异。在国势日下的时态下,他更关切从增强民族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去整理和阐述历史,对本土文化的存亡继绝投注超乎时尚的热情。从以后的叙述就可以看到,这正是20世纪通史编著者面对国史整体评估不得不身陷其中的两难困境,柳氏代表的则是不居主流、常被疏离的一个侧面(钱穆《国史大纲》则是此一侧面被强化的有力代表作)。

柳氏读本借胎日人之作出世,并非是偶然或个别的现象。倡导者虽可登高一呼,然新式中国通史不可能完全拔地而起,必凭藉内外的土壤与气候,逐渐变形,始有真正的创新。因此,顺便分析一下促成最初编著新式中国通史的诸多远因与近因,也许还是必要的。

没有疑问,改革中国社会,引导民族走出中世纪的落后困境,以求振兴富强中华,是史学变革、也包括编著新式中国通史的时代动因。这属于大背景。具体到直接促成编著新式中国通史的其它综合因素,大端有四:

一是西学东渐,各种西方思潮,也包括史观、史学方法的引进,引起史学观念的变化,其中尤以进化论与唯物史观的影响为最著。20世纪各类中国通史有关历史进程的整体把握,尽管对“进化”、“革命”等说赞成与反对者均有之,两者取向相悖、对峙严重(如柳诒徵、钱穆等即对进化论有所保留和批判),但无有可以离开这一论题而置之不顾的,其影响的深刻性,史学史界多有论述,毋须赘言。

二是外来样式史籍的引进翻译,使中国学者在原有传统史书体例外,获得了适应通史内容更新需求的借鉴。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教科书最早出现于1876年,由传教士倡导,其中就包括泰西历史。由蔡尔康与英人李提摩太合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亦名《泰西第十九周大事记》)出版于1895年,风行一时[7]。此外尚有《万国史记》、《万国演义》等,其中尤以日人译编外国史书被“中介”到中国为多。据悉,仅1901年至1903年,中国人翻译出版的日本人编著的史地类书籍即达120余种[8],章节体的样式亦由此引进,这就为新式中国通史体裁的创建提供了借鉴。

学者多认为章节体是新式中国通史区别于旧史的一个显著特点。笔者以为形式的变革,实取决于内容变革的需要。分章节与传统的分卷都止是出于内容分段的需要,并非完全不可相容。关键是新式中国通史按年代叙述(此为史书必不可免的要素)之外,关注的重心意欲转向“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梁氏语)、“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章氏语),亦即由王朝而转向国家,由“精英”而转向社会民众,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所述内容亦由政治、经济扩展至美术、心理、社会、宗教等项,或纵或横,反复交织,重分析归纳,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目列题,具有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前面说的编著意向的内在逻辑联系。

三是晚清学制改革,各类学堂、学校风起云涌,课程革新的需要,推动了以教科书形式出现的中国通史编著步入高潮。中国新式教育发端于由西方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1896年、1898年李端棻、康有为先后向清政府呈《请推广学校折》《请开学校折》。戊戌变法虽告流产,然在此前已有学堂改革之举,而作为“晚清新政”的组成部分,清政府先后有壬寅学堂章程(1902年)、癸卯学堂章程(1904年)之颁。1905年上谕更明令废止科举,各类新学堂遂迅速兴起,数量呈直线上升之势。在清廷颁布的《癸卯学堂章程》(阳历为1904年1月)中即规定小学历史课程的目标是“俾知中国文化所由来,及本朝列圣德政,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名人之事迹……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中学的目标是“注意在发明实事之关系,辩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国民之志气。” [9]历史课程既为所颁新学制必开的课程,因此编写中国通史教材成了当时急不可待的教学必需。柳诒徵增辑的《历代史略》就曾因此被清政府列为暂定中学教科书。

整个20世纪,各种中国通史编著本,其中绝大多数或起于教学需要,或被各级学校采用为教科书。即以20世纪通史编著最享盛誉的两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