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通史编著百年回顾

时间:2009-7-24 13:57:57  来源:不详
,争相听受,极一时之盛。”[25]

截止1945年,为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认可“较近理想的”通史约有七部,钱著理所当然地荣忝其列,然点评却仅有“钱先生的书最后出而创见最多”一句。但必须承认,“创见最多”四字,确是高手妙评,份量极重。[26]编撰中国通史,向来讲究“春秋笔法”,多以观点内敛含蓄取胜,而《国史大纲》独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气概,笔锋所至,自我张扬,一如其课堂上谈笑风生。书前载《引论》一篇,洋洋洒洒二万字,被陈寅恪称赞为“近世一篇大文章”。《引论》在出书前,授昆明《中央日报》先行刊布,轰动大后方。据其弟子李埏回忆,赞许、反对或持两可立场者相持不下,“(西南)联大自播迁南来,学术讨论之热烈以此为最”。先生则对其言:“一篇文章引起如此轩然大波,是大佳事。若人们不屑一顾,无所可否,那就不好了。至于毁誉,我从来不问。孔子说得好:不如其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27]

《引论》的大旨,力主对本国历史、本国文化持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强烈批判世纪以来偏激的虚无主义、浅薄的进化观、似是而非的文化自谴、“变相的文化征服”等倾向,而对史学“革新派”之“宣传”色彩更屡致不满,称其为“急于事功而伪造智识者”。这种立论鲜明、强烈出击的做法,无异是将自己主动地捲进当代思潮冲突的漩涡中心,困顿于四面楚歌,但《国史大纲》实也仰赖于此篇议论的热烈锋利,文采优美,对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始终保有鲜活的吸引力,历史叙述的本身,细读者反倒是愈来愈少了。笔者感慨,20世纪前半期通史编著的富有个性以及多元共存的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很值得眷恋的历史记忆。其时各鸣其鸣,言为心声,呈现出一种少有的学术紧张,由此也获得了新史学成长所必要的思想张力。

综观《国史大纲》,包括上述《引论》,若误以为先生是一个不明时代变迁,对西学浑然不晓、一味守旧的人,则大谬不然。《引论》对中西历史节律、神韵的比较,形容“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西洋史几如几幕精彩的硬地网球赛,中国史则直是一片琴韻悠扬也”,能如此道出“内敛”与“外倾”两种状态各异的微妙历史意境,决非闭目塞听者能凭空道出。然其宗旨,实坚持中华民族的复兴,决不可因与西方有一时之“落差”,即病急乱医,实行“自顶至踵脱胎换骨”的手术;强调非赖自己内部“生原”、特别是“精神”的挥发,国运无以脱难而开新。因此他认为新通史“最主要的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兴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由此种文化本位的追求,《国史大纲》对中国历史发展历程及其演进脉络的梳理确有显著特色。无论分期系统,还是对每一时段特征的界定,往往能以数语笼括一代大局,而细品其味,关键总不离士大夫知识精英的沉浮起落,故于士人政治之参与程度、士气学风之盛衰正邪,以及学术自由精神之抑扬顿挫等情节叙述特多,反复致意,而于政治经济制度虽时有关注,然着笔总不如前者强劲系统;社会生活、民生习俗等则统而言之居多,不免简略而粗疏;对平民革命更无甚好感[28]。至若倡言自秦以下“不足以言封建”,而谓魏晋南北朝门第为“变相封建势力”;不满“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认定朱明王朝才开始步入“君主独裁”之途,至清代不复振作等等,均为别出心裁的“创见”,掷地有声。其弟子严耕望强调通史以“必须折衷于重点与全面之间,并能上下脉络连贯一气”为难,称“目前所有各种中国通史中,仍以宾四先生的《国史大纲》为最佳”,但又建议“导读可以钱先生书为主,以吕思勉先生的几部断代史为辅。因为钱书才气磅礴,笔力劲悍,有其一贯体系,一贯精神,可谓是一部近乎‘圆而神’之作,所以讲者可以拿他作为一条贯串的线索……吕书周赡绵密,可谓是一部近乎‘方以智’之作,所以讲者可以拿他作为钱书之辅,以济钱书之疏阔。”[29]严氏所评,实强调要以准确体验恩师著作通史时的整体精神为重,而对其“疏阔”则委婉道出,济之有方,正是“贤者”贵在“识其大者”的意思。

同时期再辟蹊径,以另一种“体系”、另一种“精神”编著中国通史教材的,则是身处沦陷区上海“孤岛”(租界之谓)的吕思勉。吕氏于1939年自述著书原委,谓在光华大学讲授本国史十几年,因文学院长钱子泉建议避免与中学重复,不如改讲文化史,始作改制尝试。然先生主张通史内容大体不离“理乱兴亡”与“典章制度”两大板块,乃分为两部分,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分18项专题立章;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联结”,前后36章,以“革命途中的中国”结尾,总计54章,使之“两面兼顾”。因当时出版艰难,1940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