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通史编著百年回顾

时间:2009-7-24 13:57:57  来源:不详
家吕思勉、钱穆的事迹而言,吕先生自1905年至1910年,先后在常州私立溪山两级小学堂、常州中学堂和南通国文专修科任教员,教授国文、史地,弟子赵元任、钱穆对其爱戴备至,印象至深;其时教学积累即为后来所编白话本通史之滥觞。钱先生自1912年因家贫亦即任教于常州家渠三兼小学,后转入鸿模小学任教时自习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以后历任各校多以国学为本;1931年任教北大历史系始从事通史教学,《国史大纲》即为此阶段教学的结晶[10]。足见学校教育,特别是历史课程的设置,实是推动中国通史编著的强大动力。况且作为国民教育的主体,新式中国通史将读者对象重点面向各级学校的学生,寄希望于“新民”的育养,亦完全符合倡导者振兴民族精神、“开发民智”的中国通史编著初衷,一拍即合,全在情理之中。

四是民间文化事业的崛起,特别是出版机构抓住商机,成功操作,为中国通史在内的史学书籍走向社会公众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近代出版业的肇始离不开西方传教士的努力;西学东渐风气渐盛,在印刷出版技术更新的条件下,“洋务派”、“维新派”也先后占领出版阵地[11],这些都为新式出版业的破土崛起开了历史的先河。1898年后,民营出版机构大量涌现,知名者先期有商务印书馆(1897年)、广智书店(1901年)、作新社(1901年)等,稍后则有中华书局(1911年)的继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元济于1902年正式加盟商务印书馆,随即出于其戊戌变法以来逐步形成的“开发民智”的国民教育理念,并远见到新式教育兴起的前景,果断组建编译所,首次策划并成功实现了出版业中的“教科书革命”。1906年,清政府学部公布的第一次初等小学教科书暂用书目共102册,“商务”一家即独占半壁江山。“商务”的成功,带动了出版业的兴盛,据1906年上海书业商会出版的《图书月报》第2期记载,当时加入书业商会的出版社有22家,其中绝大多数都以出版教科书为重点;此外尚有10余家虽未加入商会,亦竞相出版教科书。然而诸多竞争者中,唯有利用民国成立的政治机会,打出以“奍成中华民国国民”为出版原则的中华书局才构成真正的挑战,并最终形成“商务”、“中华”双雄对峙、共掀波澜的局面[12]。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所编《八十年史学书目》来看,凡有较大影响的中国通史,大抵都出于这两家出版社,30年代后才有开明书店等跻身其间,然器局尚有所不逮。总之,中国通史的编著离不开出版业的支持,而有识力、富远见的出版家,往往成功扮演了高质量中国通史问世的“助产婆”角色。[13]

           (二)

 

20世纪新式中国通史的第一部成名专著,应数1902年张元济初建编译所,特聘夏曾佑编著的《中国古代史》。此书最初名为《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上册于1904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三册,至1906年出齐。1933年商务印书馆辑印大学教科书,将本书升格为《大学丛书》之一,易名《中国古代史》,兹后多次重印(50年代由三联书店重印一次,而后至90年代才再度重印)。《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至1906年三册出齐时,仅叙述至隋代,直到著者去世,也未曾完璧向世。无独有偶,善始难终、半途而止的结局,却是20世纪不少个人独撰的通史往往有的缺憾,足见要以一人之力编著高质量的完整通史,艰难至极。

夏氏《中国古代史》全三册,凡两篇、四章、一百七十节,采用章节体裁(亦有学者认为实是对纪事本末体的改造)。全书主旨在《历史之有益》一节有所申述。追溯上古之“灿然”、中古之“盛强”之后,著者即感慨于近古“对外则主优柔,对内则主压制,士不读书,兵不用命,名实相反,主客易位,天下愁叹,而不知所自始,其将蹈埃及、印度之覆辙乎?”于是乎,通史之所寄托就由此和盘托出:“命运所遭,人事将变,目前所食之果,非一一于古人证其因,而无以知前途之夷险。”

笔者以为,该书之所以被认可为我国第一部成名的新式中国通史,不在是否为章节体,重要的是它采纳了西方进化论的观点,将迄止当下的全部中国历史细梳其发展脉络、辨明各阶段特征,把它看作是社会逐步演进的“整体历史”,而不再是单纯的王朝史、帝王史。这才是根本区别于旧史,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史学标志。夏氏把中国古代历史划为上古(草昧至周末)、中古(自秦至)、近古(自宋至清)三大段,且再细分为传疑期、化成期、极盛期、中衰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