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最新热门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27

时间:2009-10-18 17:25:37  来源:刘芃、朱…
 

与上述政治民主化模式相对应的就是专制主义的模式。专制主义的表现有多种,诸如终身制、世袭制、独裁专断、特务横行……共同的一点就是不仅抓住权力不放,而且决策时不顾民意,情况紧急时还会使用高压手段。这里不可能全面论述所有专制主义的类型,主要还是结合德、俄、日三国来叙述。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德国在实现统一后的相当长时期里,实行的是披着民主外衣的专制主义政策。说它有民主外衣,是因为德国设有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而帝国议会还是普选产生的。但是,这个貌似民主的议会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民主权力,重大的决策几乎全由行政首脑作决定。主持国家大计的是俾斯麦,这是大家熟知的。还在统一前的普鲁士,俾斯麦就已击败议会中的反对派,凌驾于议会之上。统一后他更是大有为所欲为的态势,先是搞所谓“文化斗争”,针对反对派天主教中央党;后来又大搞“非常法”,拼命镇压工人阶级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使用的都是高压手段。

 

俄国就更明显了,整个近代时期它根本就没有设立过议会,一直坚持沙皇专制。任何进步团体或组织都没有建立的自由,更没有存在的权利。l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之后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但在政治上还是一如既往,除去在司法上和地方上有些不起关键作用的变化外,各类沙皇专制制度都还是老一套。在近代时期里,它镇压过十二月党人起义、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活动、农民反抗、民粹派运动等等,20世纪初又镇压了1905年革命。

 

日本实行的是天皇制。l889年后虽然有了一部宪法,但这是御赐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强调“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在普通民众心目中,这与过去的帝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差异。宪法虽然明白规定了议会的权利,没有给予天皇专断的权力,但是仍把民众称为“臣民”而不称公民。“臣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大体上也列出了,但明文规定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实际上一切都须按官家的命令办事。

 

不用问,这三国几乎与政治民主没有关系,显然是以专制主义作为秉政依据的。它们与美、英、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这三国在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之时,没有经历一场真正的革命。德国是靠一连串的改革特别是普鲁士的改革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的;俄国则是由1861 年的改革带入资本主义制度的。虽然有很多学者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是这场革命的领导者和主力军是下级武士,基本上没有动员起广大的群众,而武士本身(尽管是下级的) 却是原统治阶级内部的组成部分,也就是“士、农、工、商”里的“士”。所以,对官家与百姓来说,谁都没有真正接受过革命的洗礼。正因为如此,这三国在走向资本主义阶段时,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在政治领域。改革道路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政权不转手,还由原来的统治者来执掌。如果彻底地建立民主法治国家,他们就要失去特权。所以他们舍不得,不肯对自己下手。这种脱离民众的特权,决定了他们必然采取专制主义的手段进行统治。

 

相反,美、英、法三国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都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相当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大家总还记得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l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正是这些革命,既把封建势力打击得比较彻底,又使广大群众接受了革命的洗礼,开始懂得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道理,而且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国家里,专制主义是很难行得通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德、俄、日三国推行专制主义政策,但却不影响它们能把经济搞上去,发展很快。德国在l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成为世界上第二工业大国,仅次于美国;俄国和Et本发展速度之快,经济集中程度之高,甚至比西方四国还有所超出。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现象。专制主义可以得逞于一时,时间长了就不可能继续维持下去了。因为专制主义毕竟与历史潮流是背道而驰的。人们不久将要看到,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皇专制被埋葬;德国和日本走向极端,于20世纪初成了法西斯国家,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彻底打败,终于还是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以上讲了政治民主化和专制主义道路这两种情况,说的是近代时期主要大国最终形成的两种政治模式,同时说明了人类社会最终总会排斥专制主义,不可能让它长久存在下去。这种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与教训,都是可贵的财富。

 

君主立宪制或立宪君主制,前面已经讲过。这里结合史实谈谈首先确定君主立宪制的情况。在论述主题之前,先要提到一些有关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英国革命的社会改造作用。只讲政治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而不涉及其他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是不应该的。很明显,英国革命对整个英国社会起了重大的改造作用,是英国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转折点。有了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才会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万万不可忽视。人们习惯于把l640年国会的召开当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起点,这是正确的。那届国会通常又被称为长期国会,因为存在的时间比较长久。由于这届国会一开始就力图掌握政权,而革命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权问题,所以把它看成了革命开始的标志。在国会与王权斗争了近两年之后,国王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革命进入两次内战时期。在第一次内战进行期间和这次内战之后,长期国会在被人们习惯地称为“保守”势力的长老会派的领导下,颁行了一系列的法令,对英国进行了相当全面的改造。其中,最重要的是摧毁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国会没收了所有在内战中支持国王的贵族以及国教教会的财产,主要是土地。随后就分批加以出售,购买者基本上是商人资产者。这批原有的封建地产由此变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地产。这是所有制性质的根本改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会废除了贵族领主因封赐土地而形成的对国王的一切封建义务。别看这只是贵族对国王的义务,但却意义重大。大家都知道,英国农业中最典型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就是圈地运动中出现的资本主义农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开辟了几个专门章节讲述这4、问题,认为是所有各种农业资本主义道路中最为典型的。实际上这也是生产效率最高的。那么,资本主义农场是怎样办起来的呢?起初,一些资本家看到,生产羊毛和商品粮食是有利可图的,就把资金转向农业,向地主贵族租地办牧场或农场。他们付出的租金远比传统农民高得多。贵族们当然愿意多赚钱。后来土地不足了,他们就以暴力圈占农民的土地,用来租给资本家,这就是圈地运动。可见,圈地运动是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途径,是进步现象。把贵族们对国王的封建义务加以废除,他们进行圈地就不受限制了;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再负担任何义务,他们的土地立刻变成了完全的私有财产。封建土地制度下的地产都是有条件限制的,就是权利与义务。不受条件约束的完全的私有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所有制。由此看来,这个措施不仅有利于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而且也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上的重大成果,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另外,还有一些其它发展经济的措施,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其次,在英国革命之前,曾发生过16世纪尼德兰革命。这是世界上最早发生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但是尼德兰革命在很大意义上同时是民族独立运动,反对西班牙的统治。只有英国革命才是典型的由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可以考虑把英国革命当成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来看。由于是第一次,没有经验,会有不少欠缺和不成熟的地方,在这方面不应该苛求。举个例子,比如英国革命中对广大群众的发动,就远远比不上法国大革命那样显得痛快。其实,英法两国革命不同的特点之一,,就是英国革命的决战关头是两次内战;法国大革命则是经过一系列群众武装起义,尤其是巴黎人民的斗争,以及各个革命团体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一个在战场,必定要到处转移;一个基本在巴黎,又没有动员军队,主要靠群众,当然大为不同了。

 

再次,英国和法国在国情方面有很多不同。这包括封建统治严重程度的不同,法国要严重得多,也典型得多。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更是不同。英国走的是集约型的资本主义农场的道路,农民土地被圈占,只能充当农场中的雇佣工人。但要承认,在所有发展模式中,这是速度最快、效果最好的。法国则不同,它基本上没有发生圈地运动,由于工业结构的关系,那里农业并不吸引人,资本家不愿将资金转向农业。法国农民的斗争也比英国要激烈,小农要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正由于小农的大量存在和强烈的斗争,所以法国大革命在解决土地问题上较多地照顾了农民的要求,采取的方式较为民主,多数农民得到了土地。这完全是国情不同决定的,不能据此去划分哪个优,哪个劣。实际上两国革命所采取的措施都明显促进了本国农业的发展。那种说英国革命保守、法国革命彻底的观点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最后,英国人对习惯法颇为看重,往往就按习惯法办事,并不另外去通过什么专门的法令。最大的例子就是至今也没有制定一部宪法。但是历史上形成的惯例,人们却是照样遵守的。因此,不论是立宪君主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那是在英国首先确立的,可是那个“宪”字并没有具体的东西,即没有宪法。所谓君主立宪制,只是从根本原则上讲的。也就是说,一切都要由法律决定,君主没有实权,而且本身也要遵守法令。顺便说一下,虽然没有宪法,但其它的法令还是很多,也是比较健全的。

 

现在说到主题,即确立君主立宪制的问题。众所周知,l603年在英国建立统治的是斯图亚特王朝,国王詹姆士一世及其弟查理一世都是“王权神授”主义者,说“法律来自国王”,“国王坐在王位上,连上帝本人都称他们为神”。于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国会下院为基地,与王权展开了尖锐的斗争,曾通过《权利请愿书》,后又以《大抗议书》力图把王权压在国会之下。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这表明,要想与王权妥协,进行改革,是根本行不通的。既然国王自己挑起了内战,也只有打下去。在内战中,国会里比长老会派更激进的独立派,在军事上显出了才能,尤其是克伦威尔领导的军队经常打胜仗,于是独立派就掌握了军队指挥权,克伦威尔成为实际上的第一把手。国会军用了两年多时间打败了国王军,抓住了国王,第一次内战结束。但是查理一世不甘心,又勾结苏格兰掌权的长老会派挑起第二次内战。克伦威尔为联合广大士兵,勉强同意士兵中平等派的要求,答应在打败国王军后建立共和国。这实际上是一种手段,并非真正赞成。果然,军队很快就将国王军打败了,克伦威尔也被迫于1649年成立了共和国。然而,这个共和国并没有民主的味道,而是完全由独立派控制,克伦威尔大权独揽。接着他就搞起了“护国主”政治,建立了独裁统治。不过,这在当时也有某种必要性。当共和国成立之后,来自左右两方面的势力都在活动,对新生的革命政权有着威胁。说到这里,就需要注意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那就是当一次大的革命运动过后,首先需要的并不是这样那样的原则,而是稳定,甚至是专政,而且是强有力的专政。这是马克思明确强调过的。道理很简单,按照历史的发展规律,那时最根本的需要就是稳固新诞生的革命政权,防止旧势力卷土重来。克伦威尔当政之时,情况就是如此。来自左边的威胁有平等派、掘地派等等。虽然都是下层民众的斗争,但从客观的历史规律来看,却是不合时宜的。克伦威尔镇压了他们,看起来是罪行,但是还有客观的需要。王党复辟的危险性似乎更大些。不仅在英格兰、苏格兰交界处有王党暴乱,而且复辟势力利用天主教在爱尔兰搞起了大规模武力暴动。克伦威尔镇压爱尔兰起义尽管十分残暴,但从保卫革命成果方面来看,则是完全必要的。由此看来,我们没有必要去指责独裁式的“护国主”政治。然而,克伦威尔政权却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护国主”的权力完全得自于克伦威尔本人的文治武功,靠的是他自己的威信。一旦其人不在了,此政权也就是无法维持了。因为那时还找不出具有类似克伦威尔那么高威信的人。果不其然,]658年克伦威尔死后,立时就出现了天下大乱的局面,一时之间谁也没有办法收拾。可是,这样乱下去,很有可能使革命成果得而复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这才主动把旧王朝接了回来,造成了1660年复辟。按原来的规定,复辟本是有条件的,革命的基本成果必须保持。但是,复辟国王特别是查理二世之弟詹姆士二世,一心要仿效法国,建立以天主教为支柱的完全的封建专制统治制度。这时,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忍无可忍,就把詹姆士二世之女(新教徒) 及其夫荷兰执政威廉请来,搞了光荣革命,即l688年政变。从查理一世挑起内战、顽固抗拒革命的态度,以及复辟王朝违反协议要恢复过时的封建制度来看,坚持革命、坚持以新的政权和原则替代旧的一套,是绝对必须的,不能有丝毫含糊。另外,从独立派成立共和国非常勉强,接着克伦威尔很快建立了“护国主”统治,克伦威尔死后天下大乱时又只能把旧王朝请回来等等的事情来看,那时要想找到一个可以被大多数英国人承认和接受的政权,还只能是君主制的政权。由此看来,旧王朝绝对不行,民主共和制也行不通。唯一可行的,就是改造君主制度,使它在形式上保留君主制,但在本质上要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议会民主制,以保障国会下院掌握最高的权力。这就是君主立宪制。1688年政变后,英国实行的就是这种制度。1689年国会通过《权利法案》,把这个制度用法律固定下来。此后,这个制度一直保留到今天,只是更完善了,形式上没有新的变化。还要看到,英国建立的这种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