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最新热门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25

时间:2009-10-18 17:25:37  来源:刘芃、朱…
 

进入近代时期,现代化进程开始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便是工业化。这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大体是在18世纪中后期。l9世纪前期,法国、德意志的几个邦国、美国等等,依靠从英国引进机器,也开始了工业革命。特别是1825年英国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之后,各国购买英国机器的现象日益增多,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起来。所以,我们用19世纪初作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使生产力迅速提高。不过,起始之时主要依靠那些能工巧匠根据自己劳动的实践创造发明了一些机器,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到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正式运用到生产中去,用来带动机器之时,工业革命才进入了科技阶段。由于英国在工业革命中是一枝独秀,所以它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保持着特殊地位,充当了“世界工厂”,其综合国力和所占领的殖民地面积称雄于全球。

工业革命对于发生国的社会,甚至对于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着难以估量的改造作用。工业革命不像政治革命那样,会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并引起局势的大动荡。但是生产力超乎人们意料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巨变,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机制,推动着整个社会的演变。仅仅数十年间,以乡村和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就变成了以城市和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使人们的生活以及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都大为改观了。新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改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工业产值大大超过农业产值的现象,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人们的价值观、择业标准明显改变等等,都使身处其境的人们大为惊讶。有人发财了,更有人破产了,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但是,当时任何人都不能够阻挡这个趋势,只能去适应它,即便是执政者也无法例外。这种全面深刻的社会变化,正是人类历史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表现。

工业化在当时完全是个新事物。当然,那时还远没有达到使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仅仅是近代工业的出现。不过,这种使用机器的工业已经使人大开眼界了。机器按照规律运转,人们虽然可以操纵它,可是也必须适应它,必须了解和掌握它的规律,整个节奏必须快起来。这似乎只是机器的某种现象,其实它把整个社会都带快了。进原料、销售产品、了解行情、把握竞争、改进机器等等,无一不是快节奏的。历史证明,与农业文明相比,工业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强行促使人们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以及更强的竞争意识。它比农业文明更具挑战性,而且难以回避。于是人们便快速地改变自己的传统习俗和价值取向,加快自我完善,去适应新的要求。在这整个的过程中,充满着创业和进取的精神,但是也伴随着破产、压榨与剥削。有所得必有所失,文明每一步,都必须要付出代价,这是必然的规律。决不能用伦理道德的标准去看问题,甚至对工业革命本身产生怀疑。难道人们不应该使用机器,以后也不应使用电气,还去点煤油灯吗?实际上,付出代价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也是微小的。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它是无情的,但却有着客观的规律。人类文明就是沿着这条道路向前发展的。

与工场手工业时期由商人组成的资产阶级相比,工业资产阶级管理着使用机器的企业,其总体产值高得多,生产程序严密得多,竞争程度激烈得多,因而他们也就更加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目光也更远大、更宽广、更锐利。他们依托机械化产业取得了往昔资产阶级难以企及的成就。这使他们更具雄心,更关注世界市场,也更关注企业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与此同时,他们还关注政府的政策与投资的环境,并由此产生改革的要求。这一切都预示着工业资产阶级必将取代原来掌权的金融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成为新的执政者。

 


进入电气时代是由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大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的科学性。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可以说,19世纪是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高潮期。物理学中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和电机原理的提出;生物学中细胞学说的建立,进化论学说的创立;化学中元素周期率的发现,绝大多数有机化学重要原理的确立等等,都是前所未有的突破性成果。这就为新的科技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去,就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成为代替或补充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具,如同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迅速改变着社会上生产与生活的面貌,因而也产生了对电的大量需求。于是,人们又发现了远距离输送电力的方法,并建立了发电站。各类工业得到了方便、能量大、便宜的新动力,如虎添翼。由发电、输电、配电等企业和制造发电机、电动机、变电器、电缆、电线等商品的企业所组成的电气工业系统迅猛发展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先是以煤为燃料的内燃机首次演变为小型动力机,而后就相继发明了以汽油、柴油为原料的内燃机。当这种小型内燃机被当作交通工具的动力机后,一场空前的交通革命就开始了。其首要和巨大的标志,就是诞生了汽车和汽车工业。随后不久,又有了内燃机车、远洋货轮、飞机、拖拉机、坦克、装甲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飞快发展的石油开采和炼油工业,也与此相适应地飞快发展起来。化学工业的大发展是这次工业革命的又一项重大成就。由于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以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化学工业这两大基本原料的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这是指无机化学方面。另外,在有机化学方面,由于煤焦油的综合利用,有机化学工业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氨、苯、人造染料等被从煤焦油中提炼出来。化学合成方法的运用,使人造纤维、人造丝、赛璐珞等得以发明并开始批量生产。化学工业的又一个重要部门——炸药工业也有了重要突破,诺贝尔就是代表人物

有许多传统的老工业部门也在新的科技革命中得到了改造,其中以钢铁工业最为突出。先进的采用“吹气精练”法的贝氏转炉、平炉炼钢等得到了推广,1875年便发明了碱性转炉,可以用含磷矿石炼出优质钢。l868~1900年,美、英、德、法四国的钢产总量提高了近百倍。钢逐渐取代铁成为基本的工业原料,同时在相当程度上成了建筑材料。另外,早期的家用电器也开始进入了许多家庭。

总之,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改变了各工业大国的产业结构,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根据统计,世界工业生产指数在1870~]_900年提高了两倍,1900~1913年又增加了60%,明显超出了以往的速度。这其中,美、德、英、法四国发展又最快。在这四国中又以美国最突出。如果与内战前相比,1909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增加了6倍,从18.8亿美元增长到了l30.14亿美元。

 

在1860~1913年间,生铁产量由84万吨增至3140万吨;钢产量由1.2万吨增至318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产国;煤的开采量从1820万吨增至5亿多吨。而农业机器制造业在20世纪初已占了全欧洲总产值的一半。至于新兴工业部门,发展就更为迅速。l860年时,石油开采量为50万桶,191,3年竟达到了2亿桶以上。从l880年建成第一家发电站起,到l917年发电量已达248亿度。汽车工业在19世纪末开始建立,l900年生产了4000辆,l914 年就达到了56.87万辆以上。化学工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此时,原来作为农业国的美国已演变成为以重工业为主的工农业并重的、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德国仅次于美国。l870~1913年工业产值增长了4.7倍。重工业的发展尤为显著。煤产量由3400万吨增至2.77亿吨;钢产量由l7万吨增至l832万吨;铁产量由139万吨增至l931万吨。电机业的产值从1895年的7800万马克增至1910年的3.68亿马克。德国原本几乎没有大规模的造船业,而在1899~1913年,平均每年制造大型船舰却达到了30.5万吨。

 

作为化学工业基本原料的酸和碱,在1870~1900年产量增长了7倍,染料产量增长了3倍,均列世界首位。1900年世界应用染料的80%是德国制造的。电气工业的发展更是令人赞叹,其产值在1891~1913年竟增长了28倍。整体来看,德国重工业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半个多世纪里,它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了8倍,而生活资料的生产只增长了3倍。此时英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比美国、德国要缓慢一些。在1870~1913年的43年间,工业总产值只增长了92%,还不到一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英国工业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纺织、煤炭、冶金等旧工业基础之上的,这些工业的技术装备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时已然显得陈旧落后了。

 

尽管如此,但从英国自身的情况来看,此时仍可算是它在经济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首先,炼钢、机器制造、造船等部门发展较快,技术上也是先进的。

 

其次,有些新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1895年造出了第一辆汽车,l913年已能生产3.4万辆。在80 年代,就已出现了利用硬煤生产的瓦斯工业和电力工业,1912年全国电站安装容量已达90万千瓦。同时还开始试制人造纤维,l913年生产了700万磅人造丝。

 

最后,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得到了长足进步,肉食、奶类、日常用品等行业发展很快。这与冷冻法的发明有关,可以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殖民地远程将肉食、黄油、粮食等运来。这类工业主要以几千万工人为销售对象,市场是很大的。

 

法国经济,在19 世纪最后30年发展也是比较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连同赔偿在内,总计损失了200亿法郎,大伤元气。此外还由于国内政局动荡不宁,王政派、教权派不断捣乱。因此,从l870~1913年工业总产值增长还不到两倍。不过其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发展还是较快的。生铁产量由ll8万吨增至907万吨;钢产量由8万吨增至469万吨;煤产量由1318万吨增至4080万吨。虽然仍采用蒸汽动力,但纺织工业依然有较大发展,位居世界先进行列。在电力、化学、制铅和汽车等新兴行业中,法国也颇为发达,l913年汽车产量达4.5万辆,仅次于美国;化学产品和人造丝产品居世界第三位;铅产量仅次于美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交通运输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l870 年时,全世界帆船的总吨数为1400.1万吨,机械化的汽船仅为2.7 万吨。1910年时,帆船只达到8.4万吨,而汽船则是2600.2万吨,占船舶总吨位的75.7%,基本上实现了海上运输业的机械化。铁路运输业更为发达。1870年世界铁路总长度为21万公里,其中10.5万公里在欧洲,9.3万公里在美洲。这之中,美国占8.52万公里,英国占2.45万公里,德国占1.89万公里,法国占1.6{;万公里,到l913年,世界铁路总长度已达110.2万公里,增长了4.2倍。不仅美洲大陆远远超过欧洲,亚、非、澳三洲的铁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环绕世界的铁路网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了。

在工业与交通运输业大发展的条件下,世界贸易也有了巨大的发展。l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从45.5亿法郎到了192.4亿法郎,增长3.2倍。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参加国际贸易的主要是农业国,它们围绕着英国,从英国进口工业品,供给英国各种原料。到l913年,这种格局完全打破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英国15%、德国l3%、美国ll%、法国8%、俄国4%。此外,这时工业制成品和原料以及初级产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以上,呈现出均衡的趋势。这说明,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国际分工加强了,相互依赖程度也提高了。这正是形成“世界经济”的条件。虽然这种国际经济秩序并不合理,但与以前相比,毕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这种经济上的大发展,使工业产品暂时超过了世界市场需求增长的幅度,造成价格与利润的普遍下滑。大体看来,l9世纪90年代的价格比起l873年一般要低40%左右。钢和钢轨下滑得更为严重。在欧洲,1872~1881年,钢轨价格降低了60%;l375~1896年,美国钢轨价格则降低了90%。l896年之后情况才出现好转,工业品价格回升,但是仍比70年代要低不少。在这种情况下,供过于求的经济危机便发生得频繁了。l873、1882、1890、1900、1907等年份,光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就发生了5次。与19世纪70年代相比,危机的破坏性也有所加强。然而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生产力确实是有了极大的发展,其演变的势头远远超过了危机的破坏性。


 

 

 

长久以来,我们把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等同于帝国主义阶段,而且把所有帝国主义的特征都认定是垄断造成的,于是垄断就成了罪魁祸首。其实,垄断并不是哪个人主观设计出来的,只是为了去赚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从根本上来说,垄断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才形成的。

大家都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的大工业,不但规模大,而且所用的资金很多,设备更是全新的。例如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等,任何一个独家企业都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其全部生产。它们必须依靠股份公司,还需要联合,需要成立新的经济联合体。所以生产与资金日益集中已成为一种客观趋势。这是垄断产生的根本原因。

 

另外就是竞争。规模愈大,资金愈多,竞争的风险也就愈令人担心。为了减少竞争的风险,一些大企业就采取相互协议的方式调节市场和价格,那是一种低级的垄断形式,例如巴特尔就是如此。但是,最典型的垄断形式还是产权、经营权都脱离业主的那种,如托拉斯、康采恩之类。这是一种超大型企业或企业群。

 

在那里,前面所说的独家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不成什么大问题了。垄断企业通常是用吞并、兼并、收买等方式而形成的。这个过程本身就含有优胜劣汰的意义。吞并者大多是资金雄厚、管理先进、经营得体的企业,在兼并之后它必定以先进的方式改造那些落后部分。同时,垄断组织有条件设立科研部门,将科研与生产直接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类企业搞技术革新也方便得多;它还有力量到处设立联络处,及早得知市场信息,促进企业发展;还有一条十分重要,那就是把企业管理上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企业明显扩大了,如何管理就成为关键问题。

 

当时兴起的“泰罗制”就是企业管理学科的突出成果。列宁指出它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但也肯定它“包含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它分析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适合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划监督方法等。”此外,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造人享利•福特提出的“大规模生产”的管理概念,也属于这一类。他强调“标准化”生产,实行“流动生产线”制度,结果他将生产一部汽车的时间从l2小时8分减少到2小时35分。这种种现象表明,垄断经济在主导方面肯定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前一个题目所述生产力大发展的情况,充分证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形成、一系列发明的出现等等,完全是文明进步的有力表现,是无可怀疑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产生的新型企业,无疑都是那时高科技的产物。被改造的老企业实际上也进入了高科技的运营阶段。以电力为能源,辅以化学新成就的手段,此时的工业确实比原有的水平高出了很多。而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结合,又使资金与产业紧密联合,发展势头就更为强劲。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形成了。这种新模式的突出特点,首先是以科技为先导。

 

那时人们已经明白,缺乏科技含量就无异于在市场竞争中自甘落后,难免遭到淘汰。所以,依靠科技发展一切事业,成了一种共识。其次就是与此紧密相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这是在激烈竞争中的关键所在。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新型经济模式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最后是把垄断当成生产的组织形式。前面已谈过垄断组织的作用,这里就不赘言了。很显然,这种经济模式至今还在运用着,只是比以前更成熟、更健全了。此种经济模式在20世纪初形成后,一直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只需要进行局部的调整。这表明,从经济上看,历史已经进入了现代时期。

 

 

这个题目主要是针对西欧地区设立的,因为西欧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成了日耳曼蛮族的天下。那时日耳曼族有许多分支,相应地也建立了许多小的王国,长年混战。封建君主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其实,这些所谓君主,没有真正的权力,地位与疆域都不太稳定。实际上每个君主也不过就是个诸侯而已。

那时是弱肉强食。到7~9世纪时,一些大国出现了,封建化过程也加速进行,接近完成。正是从那时起,西欧经济开始复苏。在城市集市贸易的基础上,市民阶级产生并发展起来,这就是资产阶级的前身。随着跨国贸易的发展,市民阶级Et渐强大,尤其是在经济上,他们那种依靠赚取利润而致富的方式,令社会上许多人羡慕,至少也会刮目相看。市民阶级是富有的,已成为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那时,各国君主们始终都在勾心斗角,也包括教皇。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君主们不得不借助于市民阶级,尤其是他们的金钱。于是,君主们在不得已时,就按等级划分召集会议,要求各个等级支持自己的政策,出钱或出力。那时的等级几乎都分为教士、贵族、平民这三级。为了金钱,君主们也邀请市民阶级的代表参加会议。一般说来,当时各级代表差不多都拥护君主的决策,也不进行什么讨论,就照君主之意办理了。这种会议就被称为“等级会议”,“等级君主制”一词就是这么来的。不过,严格说来,等级会议决不同于近代的议会,而是何时需要、何时召开完全由君主决定。既然会上并不进行什么讨论,它就更不像是议会。但是,君主开会还得邀请一向被看不起的平民代表参加,至少说明市民阶级的经济实力已相当可观,而且已是社会上认可的一支力量。

实事求是地说,那时的君主制虽然较前有发展了,有的已是较大国家的国王,但是他们还不能随意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还必须和贵族、大臣们反复商量,还要召开等级会议。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西欧各国君主在10世纪时与市民阶级结成了联盟,共同打击威胁王权的大贵族势力。等级君主制基本上就是在那时形成的,或者稍晚一些。例如法国,第一次全国性的三级会议是1302年召开的。

到了l5、16世纪,等级君主制开始过渡至绝对君主制。顺便说一下,不少书都把绝对君主制翻译成“专制君主制”,从语法上说并没有错误,但是这很容易把西方的绝对君主制和东方的皇权专制主义混淆在一起,那就不好了。在英语中,“绝对主义”是ABSOLuT—ISM,而在说到东方的皇权专制主义时,都用DESPOTISM。可见用语是不伺的。更重要的是,绝对君主制是个具有专门意义的概念,最主要的就是它推行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也是恩格斯所说君主与市民结成联盟的一个重要表现。而东方的皇权与专制主义则完全相反,对资本主义萌芽一概加以扼杀,只知强调重本抑末或重农抑商。所以这里使用绝对君主制的提法。从封建君主制时的分散与混乱,到等级君主制时的相对集中,是文明的进步。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建设,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提高。但是盘踞各地的大贵族成了割据势力,刚刚兴起的经济复苏,常常由于他们的敲诈与压迫而遭到破坏。打击大贵族势力,成了当时的进步历史趋势。为此,就必须大力加强王权。所以,向绝对君主制过渡是进步的,应予肯定。例如法国的路易十四,把君主的权威发挥到了极至,看来太过独裁专制,但正是在他当政时,权臣柯尔伯大力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国力大增。俄国的彼得大帝也是这种情况。

不过,到了后期,市民阶级早已转变为资产阶级,实力明显增强。君主则有了实力,觉得已不再需要市民的支持,又对资产阶级的财产十分眼红,因而他们更改政策,把矛头对准了资产阶级和整个第三等级。那时,封建制度的末日就要到来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